章节目录 公元前2070年 夏朝于此时始建开启(1 / 1)
作品:《喂!当乞丐去啊?》公元前2070年,华夏大地仿若一片风云汇聚的浩渺沧海,往昔部落联盟共治天下的格局已悄然松动,那维系多年的平衡似风中残烛,摇摇欲坠。各部落间人心浮动,或期盼、或犹疑、或暗怀心思,皆在这历史的转折点上,等待着一场足以改写乾坤的变革降临,整个世间都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与期待。
《竹书纪年》中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禹崩,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这段文字,清晰地勾勒出了从大禹承继舜位到启承接大统的脉络,其间权力的交替、人心的向背皆跃然纸上,也见证着世袭制在历史的浪潮中逐渐站稳脚跟,夏朝的崭新篇章就此缓缓翻开。
在这波谲云诡的年岁里,阳城之中,有个名叫阿禾的年轻农夫,生得面庞黝黑,透着一股庄稼人特有的质朴与憨厚。他身板结实,那是常年在田间劳作练就的好体魄,性格呢,说好不好,说坏也不坏,就是有时候轴了些,认死理,一旦心里有了主意,十头牛都拉不回来。阿禾自小就跟着父辈在田间耕耘,对那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日里最关心的,便是庄稼的长势,盼着能有个好收成,让一家人衣食无忧。
初春的阳城,寒意尚未全然褪去,晨雾还如轻纱般缭绕在田间地头。阿禾早早便扛着农具,往自家的田地里走去,一路上,瞧见不少邻里也都纷纷出门,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
“阿禾啊,你听说了没,如今这天下共主之位的事儿,可还悬着呢,也不知最后会咋样呀。”隔壁的阿伯一边整理着农具,一边忧心忡忡地跟阿禾搭话。
阿禾一边翻着地,一边瓮声瓮气地回道:“咱管那干啥,咱把这地种好了,有粮食吃,比啥都强。这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儿顶着呢。”说罢,手上的动作不停,一锄头下去,翻起一块带着湿气的泥土,那泥土的气息在空气中散开,倒让他心里踏实了几分。
这日,阿禾正在田里忙着除草,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喧闹声,那声音越来越大,似是有不少人正朝着城中的广场涌去。阿禾心中好奇,便将锄头往地里一插,拍了拍身上的泥土,也跟着人群走去,想去看个究竟。
到了广场,只见各个部落的首领们齐聚于此,众人面色各异,气氛凝重得如同那铅灰色的天空,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益和启站在众人之前,正言辞恳切地说着各自的想法。
益向着众人拱手,一脸诚恳地说道:“诸位,我承蒙大禹王厚爱,曾伴其左右,亦习得几分治理之道。如今大禹王已逝,我愿承其遗志,继续引领诸位,保这天下太平,还望诸位能信我、助我啊。”
启却身姿挺拔,目光坚定而有神,朗声道:“我乃大禹王之子,自幼随父治水,历经诸多艰难险阻,深知百姓疾苦。这天下,是父亲与诸位共同打拼而来,如今他将这担子交予我,我自当担起此责,定能让各部落安居乐业,让万民过上好日子,我相信我有这个能力,也望诸位能认可我。”
启的话音落下,底下的部落首领们便交头接耳起来,有的微微点头,似是认可启所言;可也有的皱着眉头,面露犹豫之色,毕竟禅让之制沿袭已久,这突然要改为子承父业,心里一时还转不过弯来。
阿禾站在人群中,挠了挠头,小声嘀咕着:“哎呀,这事儿可真够麻烦的,就好比咱种地,往年都是按老法子来,这冷不丁要换个新花样,还真怕收成不好呢,也不知他们最后咋决定呀。”周围的人听了,有的觉得他这比喻实在,忍不住笑了笑,阿禾见有人笑,还挺纳闷,心想自己说得都是大实话呀,有啥好笑的呢。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族长站了出来,他拄着拐杖,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启贤能之名,吾等早有耳闻,且大禹王治水之功,惠及万民,如今其子承其位,亦是顺乎天理人情。再者,益虽也曾辅佐大禹王,然其威望尚不足以服众啊。”老族长的话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不少原本摇摆不定的部落首领听了,纷纷点头称是,原本僵持的局面开始渐渐朝着启这边倾斜。
阿禾看着这一幕,心中暗自思忖:“嘿,瞧这架势,这启说不定还真能成事儿呢,要是他能让天下太平,咱这庄稼说不定也能长得更好,就不用老担心发大水啥的了。”想着想着,他脸上竟不自觉地露出了一丝期待的神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关于天下共主之位的争论仍在继续,不过启的支持者却是越来越多。阿禾依旧每日在田间忙碌着,只是每次去城里交换些生活用品时,都会听到各种关于此事的传言,心中也越发关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