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40章 新校开学后(1 / 1)
作品:《大院人家》开学的热闹劲儿还未消散,张晓红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后续工作中。天刚破晓,晨光熹微,那束温柔的光线轻轻洒进略显简陋的办公室,而张晓红早已端坐在堆满文件和书籍的办公桌前,她眉头微锁,全神贯注地钻研着教学大纲与课程安排。学校虽然顺利建成了,但如何保障教学质量,成了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她心里十分清楚,想让山里的孩子们真正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仅有几间教室远远不够,优质的教学才是关键。
正沉思间,一阵轻柔的敲门声传来。张晓红抬起头,看到支教老师李悦站在门口。李悦是个年轻活泼、朝气蓬勃的女孩,从繁华都市来到这偏僻的大山深处。初来乍到之时,她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一心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奉献自己的力量。然而,一段时间过去,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让这个年轻的姑娘有些难以招架。“张校长,我……”李悦欲言又止,脸上写满了纠结与犹豫,眼神中也透露出一丝迷茫。张晓红一眼就明白了她的心思,轻声说道:“小李,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别着急,慢慢说,咱们一起想办法。”李悦咬了咬嘴唇,鼓起勇气说道:“张校长,这儿的条件比我想象中艰苦太多了。没有网络,课余时间想查资料、和家人朋友视频都不行;生活也特别单调,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备课,感觉和外界都脱节了,我……我有点想家了。”
张晓红站起身,走到李悦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我理解你,小李。我刚到这儿的时候,心里也直打鼓,甚至怀疑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可你看看那些孩子,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走好几里山路来上学,破旧的书包里装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望,那一双双眼睛里满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咱们就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希望啊,如果我们都放弃了,他们该怎么办?”说着,张晓红拉开抽屉,拿出一本相册,里面都是她之前走访孩子们家庭时拍的照片:破旧的课本,纸张泛黄还卷了边;满是补丁的衣服,颜色都已经分辨不清;还有孩子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的身影,那专注的神情让人看了心疼。李悦看着照片,眼眶渐渐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张晓红接着说:“咱们咬咬牙,坚持坚持,孩子们的未来可就全指望咱们了。等过段时间,咱们一起组织些课外活动,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好不好?”李悦重重地点点头,坚定地说:“张校长,我明白了,我会留下的!”
解决了李悦的问题,张晓红又开始操心起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学校没有食堂,孩子们每天中午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冷饭冷菜。冬天还好,饭菜还能勉强入口,可一到夏天,气温升高,饭菜很容易变质,不少孩子吃坏了肚子,上吐下泻。张晓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课间都要去问问孩子们饭菜的情况,提醒他们注意饮食卫生。她四处打听,费尽周折,终于得知有个慈善组织专门为贫困地区学校提供食堂建设资助。可申请资助谈何容易,需要准备大量详细的材料和证明,每一项都得精准无误。
那段时间,张晓红忙得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脚不沾地。白天,她不仅要处理学校里大大小小的事务,像协调课程安排、和家长沟通交流,课间还得去教室看看孩子们的学习状态,给基础薄弱的孩子辅导功课;晚上,等孩子们都睡了,整个校园安静下来,她就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整理申请材料。一页页的文件,一个个的数据,她都反复核对,眼睛紧紧盯着纸张,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小差错。为了让申请材料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慈善组织,她还亲自走访了每个孩子的家庭。山路崎岖难行,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路,她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山林间穿梭。每次走访回来,她的脚都被磨出了好几个水泡,又红又肿,走路一瘸一拐的,可她从来没喊过一声疼,没叫过一次苦。
申请材料终于准备齐全了,张晓红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材料寄了出去。等待的日子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漫长,她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时不时地就往村口的邮局跑,询问有没有回信。有时候一天能去好几趟,邮局的工作人员都认识她了。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好消息传来,慈善组织同意为学校建设食堂!张晓红得知消息后,激动得热泪盈眶,泪水止不住地流,她第一时间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全校师生。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地跳了起来,老师们也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整个校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食堂建设过程中,张晓红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工地,一直守到天黑才离开。她不懂建筑方面的知识,就虚心地向工人师傅请教,从建筑材料的选用,像水泥、钢材的质量标准,到食堂桌椅的摆放位置、高度是否合适,她都要亲自过问,严格把关。有一次,施工方为了节省成本,想用质量稍差的钢材,觉得这样不会有太大影响。张晓红知道后,坚决不同意,严肃地说:“这是孩子们吃饭的地方,安全是重中之重,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今天你为了省钱用了差的材料,明天可能就会出大问题,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可不能拿来开玩笑!”在她的坚持下,施工方重新采购了合格达标的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