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397章 年 南北榜案引发争议(1 / 1)

作品:《喂!当乞丐去啊?

洪武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397年,这一年于我宋琮而言,本应是喜从天降、光宗耀祖的大好时光,却未料,一场轩然大波因我等上榜之人而起,那便是震动朝野的南北榜案,将我卷入了争议的漩涡之中,从此这命运便似那飘摇在狂风中的孤舟,再难平静了。

《明史·选举志二》记载:“三十年春,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吉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无与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帝益怒,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帝亲赐策问,更擢六十一人,皆北人也。”每每念及这段文字,我心中便是五味杂陈,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风云变幻、是非争议,皆如亲身经历的一场噩梦,萦绕心头,久久难散,而这也为围绕“1397年 南北榜案引发争议 我是宋琮”的故事搭建起了基于史实的框架,让那段满是挣扎、无奈与争议的历史岁月有了清晰可寻的脉络。

我本是南方一介书生,自幼家境虽算不上富庶,却也能勉强供我读书识字。我自幼便痴迷于那经史子集,常常挑灯夜读,只盼着有朝一日能凭借自己的满腹才学,在这科举之路上闯出一片天地,也好让家中父母扬眉吐气,为我宋家增光添彩。

那会试放榜之日,我至今记忆犹新。天还未亮,我便早早起身,心怀忐忑地朝着那放榜之处赶去。一路上,只见诸多学子皆是神色各异,有期待,有紧张,亦有那掩饰不住的落寞。我挤在人群之中,心跳如鼓,眼睛紧紧盯着那榜单,待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时,那一刻,我只觉脑袋一阵眩晕,满心的欢喜几乎要冲破胸膛,眼眶也瞬间湿润了。身旁有认识的同窗,纷纷向我道贺,我笑着一一回礼,只觉得这多年的苦读总算有了回报,那美好的前程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可未曾想,这欢喜不过转瞬即逝。没几日,城中便流言四起,说此次会试所取之人皆是南方学子,北方士子竟无一人上榜,众人皆质疑考官徇私,偏袒南方之人。起初,我听闻这些传言,心中还颇有些愤愤不平,想着我等皆是凭真才实学考中的,怎可被如此污蔑。我与几位一同上榜的好友相聚,谈及此事时,皆是满脸的委屈与无奈。

一位名叫林渊的好友皱着眉头说道:“宋兄,你说这世间哪有这般道理,我等日夜苦读,好不容易榜上有名,却被人无端怀疑徇私,这实在是冤枉啊。”

我亦是叹气,说道:“林兄所言极是,我等皆是问心无愧,可这流言蜚语却如那燎原之火,越烧越旺,也不知朝廷会如何处置呀。”

话虽如此,可那时的我,心中仍存着一丝侥幸,想着朝廷定会查明真相,还我等一个公道。

然而,朝堂之上的反应却远比我想象的要激烈得多。太祖皇帝朱元璋听闻此事后,龙颜大怒,即刻下令让侍讲张信等人去覆阅试卷。我等得知这个消息后,虽心有忐忑,却也觉得这是证明自己清白的好机会,只盼着张信大人能如实复查,还我等一个公正的结果。

可这复查的过程,却好似那一团乱麻,越理越乱。张信大人等人本也是秉持公正之心去查阅试卷的,可奈何这世间之事,往往难遂人愿。他们翻来覆去地查看,发现按照以往的评判标准,我等的答卷确实是答得颇为出色,可这结果却又与太祖皇帝想要平衡南北学子的心意相悖,着实让他们陷入了两难之境。

而在民间,这事儿更是闹得沸沸扬扬。应天府的大街小巷,百姓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皆是这南北榜案。有的说考官定是徇私了,不然怎会如此巧合,全是南方学子上榜;也有的觉得或许只是北方学子此次发挥不佳,可这声音在那一片质疑声中,显得太过微弱。

我家中父母本还沉浸在我高中的喜悦之中,可随着这争议越来越大,他们也开始忧心忡忡。母亲时常拉着我的手,眼中满是担忧,说道:“琮儿啊,这事儿闹得这般大,可如何是好呀,娘只盼着你能平平安安的,莫要被牵连进去啊。”

我虽安慰母亲,说朝廷定会查明真相,不会冤枉好人,可心中其实也没底,那夜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中满是对未知的恐惧。

张信大人复查之后,如实向太祖回禀了情况,言明试卷评判并无大错。可太祖正在气头上,哪听得进去这般解释,只觉得张信等人是在故意敷衍,与那考官有所勾结,当下便龙颜大怒,下令将张信、刘三吾等考官一并治罪,刘三吾以年老之躯被发配边疆戍边,张信等人则论死。这消息传来,我等上榜之人皆是大惊失色,心中满是惋惜与惶恐。

我暗自思忖,这朝廷的怒火竟如此凶猛,为了平息争议,竟这般严惩考官,那我等这些上榜之人,又该何去何从呢?会不会也被牵连,被认定是徇私舞弊之人呢?越想心中越是害怕,可又无能为力,只能在这惶惶不安中等待着朝廷下一步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