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三十四讲】(1 / 1)
作品:《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五页,子四,明尝与味即藏性。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十二处”就是我们内在的六根去攀缘外在的六尘,会产生一种果报的受用,可能是一个安乐的受用,也可能是一个痛苦的受用。我们一般凡夫的情况,就是在受用当中产生执着,启动了我们的攀缘心,然后就心随境转,启动了烦恼,启动了业力,启动了生死的果报。就是我们讲的迷惑、取着、乱动。因为我们被它外在的假相跟外在的作用所迷惑。
有鉴于此,佛陀就告诉我们说,其实你不应该只看到它的假相,你要从它的假相当中看到它背后的真实道理。什么是十二处的真实道理?就是龙树菩萨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十二处是怎么有的呢?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是要有造作才出现的。你必须依止六根去攀缘六尘,根尘的接触才能够创造这个因缘。
当我们在受用这个因缘的时候,那是“我说即是空”,其实它没有真实体性。这个“空”的意思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说它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的意思,就是说你可以改变。如果一切法有自性,那就完了。说我这个释净界的身心世界是有自性的,那就完了,那你修行都没有用了。你今生是这个样子,你来生还是这个样子,因为它有自性。这个修行变成没有意义了。
因为它的本质是空,所以它有无量的可能性,因为它没有自性。在没有自性当中,“亦名为假名”,你造了什么业,这个业力就会创造一个影像让你来受用,就是循业发现。所以我们看,我们出家以后,每天拜忏,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我们感受到每一年每一年所受用的因缘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的业力在改变。
当我们把真空跟妙有作一个平衡,这个就是中道义了。我们也不要偏空。空的意思是破我们的执着;假的意思是要我们积极地断恶修善、积集资粮。这两个各有它的用意。
子四、明尝与味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二处;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丑一、总标二处
好,我们继续往下看,尝跟味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尝是一个内处,一个舌根;味是外处,是一个味尘,酸甜苦辣。当这个舌根跟味接触的时候,其实这当中的道就同时显现出来。我们看经文: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先把这两种处所的相貌标出来,说,阿难!你平常在早上跟中午两个时段,也经常跟随大众师持钵到城中去乞食。在乞食的过程当中,偶尔也会有一些人供养比较美好的饮食,比如说酥、酪、醍醐。这三个都是牛奶提炼出来的。牛奶加以炼制变成酪,酪再炼制变成生酥,生酥再炼制变成熟酥,然后变成醍醐。这都是牛奶提炼的产品,在古代都是上等美味的饮食。当我们的舌根接触这个上等的饮食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美好的味道出现。
佛陀就问说,阿难!你的心意怎么样呢?这个美好的味道是怎么来的?——你从什么地方来!是虚空所生呢?还是舌根所生呢?还是饮食所生?比如说我们平常吃这个芝麻炒面,你的舌根接触芝麻炒面的时候,产生一个芝麻的香气。那么这个香气,你从什么地方来?从舌根而来?还是从炒面而来?还是从虚空而来?这都值得我们去探讨这当中宇宙的道。
丑二、妄相无体 分三:寅一、非从舌生;寅二、非从食生;寅三、非从空生
寅一、非从舌生
我们看第一段: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秖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说是这个美好的滋味是从舌根而来。那么假设这美好的滋味是从你的舌根而来,那这个地方有个问题了:就是口腔当中,每一个人只有一个舌根,一个舌根只能够出现一个滋味(我们要作基本定义)。你只有一个舌根,如果舌根产生滋味,那你只能够产生一个滋味。就好像说一棵树——古德讲出一个譬喻——说一棵树长的果实,要么是酸的,这整个果实都酸的;要么是甜的,这整个是甜的;是苦的,全部是苦的。一棵树长出的果实只能有一个味道,不可能说这棵树有苦的,又有酸的……酸甜苦辣都有,不可能的。
所以说,既然是你舌根所生,而一个舌根只能够生起一个味道,那么这个时候,舌根已经产生了酥味。你如果同时又吃到黑石蜜(黑石蜜就是甘蔗糖),甘蔗糖是甜味,奶酪是咸味。这个时候你的舌根已经产生一个咸味,你遇到甜的东西的时候,你的舌根就不能再转变味道为甜了。因为你的舌根已经生起咸味了,所以你对这个甜的东西应该没有任何的反应,没有任何的知觉才对呀。既然对甜味不能产生任何的反应,那表示你这个舌根就不是一个知味的舌根了。你只知道咸味,酸甜都不知道,那你这算什么舌根呢?所以说,“舌根产生味道”不合理。因为你只产生一个味道,其他味道都不知道,那就不能构成舌根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