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要义二】(1 / 1)

作品:《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乙二、释义 分三:丙一、约经题明性修二德。丙二、示经要并称叹法益。丙三、遵古德以自述缘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页。丙一、约经题明性修二德。

这里蕅益大师首先解释经题的含义。经题当中,先解释大佛顶。大佛顶就是《楞严经》整个修学的观念。你整个修学的观念、你的最高指导原则是什么?就是保持随缘不变跟不变随缘,在不变跟随缘当中,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就是大佛顶。这个大佛顶有什么好处呢?它会成就一个自利的功德跟化他的功德。

我们看下一段“自行化他”。

依此成自行因果,故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即此为化他因果,故名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和前面所说的大佛顶是一个道理。一个修行者的明了的心,当他顺从这个道理去思惟、顺从这个道理去修行的时候,他可以成就一个自行的功德,就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我们前面说的“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来破除我们不必要的妄想。

第二个,我们顺着这个道理去思惟,能够成就化他的功德,能够“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能够强化我们的菩萨愿望,使令我们的愿望不退转——“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所以这个大佛顶的道理,对我们自利利他是很有帮助的。这是讲到它的修德。这个“修”包括成就自利的功德,也包括成就利他的功德。

第三个,我们把这个性德的道理跟修德作一个总结,说是“性修不二”:

因果妙修,全归性具;化他力用,宁隔体宗。

“因果妙修”,就是修,修是一种造作。你要去造作,你要去思惟。这种自利利他的因果,这种修德,其实是从性德而来的。要是佛陀不跟你讲这个观念,你也不能够成就修证了义,你也不能够使令这个万行成就首楞严。所以它是由性德所引生的。

但这个性德——“化他力用,宁隔体宗”。“因果妙修”是讲修德由性德而起,但是性德也没有离开修德。所以讲“化他力用,宁隔体宗”。总而言之,我们讲依止性德而生起修德,而修德还能够开显性德,说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刚开始是根据一个很粗略的观念来开展出自利利他;自利利他以后,我们对这个观念更清楚了;更清楚以后,我们就开展出一个更大的自利利他;这个自利利他又使令我们观念更清楚……所以理论帮助我们修学,而修学又让我们更加了解理论。所以到最后是性修不二,是这个意思。

理论上讲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性德是这样子的。但实际在操作的时候——我们看《楞严经》的整个次第——实际在修德的时候,它刚开始偏重在“不变”,就是说你在变化当中,先把那个不变的清净本体找出来。它很强调这个。我们可以这样讲,《楞严经》差不多花三分之二以上的经文,在成就这个不变,发明随缘的部分少,它很强调自利的功德。所以虽然说它理论上是不变跟随缘,但是它成就的过程,还是有它的先后次第。

这个是讲到经题。

丙二、示经要并称叹法益

【要义二图一我放评论区】

这段讲分别真心跟妄心的相貌。

我们看第二段。丙二,示经要并称叹法益。这个讲到经文的要义。

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先讲经文要义;第二个,再称叹这个法门的殊胜。

蕅益大师讲《楞严经》的“正宗分”,其实有六大科。这个地方是分成五部分,只有五个部分,少的一个部分,就是“解释经题”。因为经题前面解释过了,所以就剩下五大科。好,我们一一地解释。

第一段,“分别真妄”。二本明而金沙立辨。

《楞严经》刚开始,佛陀花了三卷半来分别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佛陀对烦恼刚开始都没有加以说明,他只告诉你,反正你所有的烦恼都有一个根本,有的功德也有个根本,所以叫作两种根本。佛陀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在枝末上、在作用上作分别,他只告诉我们说:一切法因缘生。有两种因缘:一个是所谓的杂染的因缘——所谓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种惑业苦的流转的因缘;另外一个因缘是法身、般若、解脱,产生无量功德庄严的因缘。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启动他的内心创造很多的功德;有些人会启动他的内心,造了很多的烦恼去招感很多的业,而成就生死轮回呢?佛陀说这是因为我们的根本错误造成的。这两种根本是:常住真心是清净的根本,而攀缘心是杂染的根本。所以两种根本,一个是常住真心,一个是攀缘心。这两种根本,讲了一个譬喻,就像“金沙立辨”。我们加以说明。

我们今天看到一个金矿,知道它不完全是黄金,也不完全是泥沙,它是黄金跟沙的和合。但是它本来是黄金的——金矿刚开始是只有黄金,后来风吹雨打日晒,慢慢慢慢地泥沙就进来了,到最后黄金跟泥沙就混在一起。混在一起没关系,黄金的本质没有改变,我们只要加以陶冶,把沙去掉,黄金的本质迟早会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