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01章 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1 / 1)
作品:《戎马生涯致富路》毛南族人口较少,毛南族主要信奉道教,只有十二万四千多人,聚居在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贵州平塘县、独山县交界的卡蒲河、六硐河河谷、惠水等地。也有部分散居在环江县的水源、木论、川山、洛阳、思恩等乡镇,以及周围的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方。其中,广西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毛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习惯在山间平坝,依山傍水的地方建造居住地。
毛南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主要体现在其居住的干栏式建筑上。干栏式住房与其他民族没有大的区别,建材主要是用石头和木头。建造时大量使用石材,房基的地基、墙面、晒台、牛栏、桌子、凳子等等,大部分是使用石料进行垒砌或雕凿而成的。还在石制用品上雕刻有花鸟鱼虫等图案。毛南族的村寨有大有小,房屋建筑没有严格的规划,分布比较自由,整体布局顺应地势和自然环境而定。村落内的房屋一般为瓦顶泥墙,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保持了干栏建筑的鲜明特点。
毛南族的婚俗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有早婚习俗,但不是指腹为婚,男孩女孩在六、七岁的时候,便由双方父母定下婚约。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是否继续维护这种契约。当满了十八周岁以后,无论是男女哪一方想更改契约,由本人决定,但要更改民族,要向有关部门提交申请。若是满了二十周岁的男女就不能再更改民族成份。毛南族的新郎新娘没有拜天地、洞房花烛夜的习惯。结婚当天,新娘和伴娘住在一起,新房内不铺双人合床,而是在房内放两张鸳鸯床,表示区别。毛南族的“不落夫家”或“坐家”这一习俗,意思男女青年结婚后,新娘会返回娘家居住,只有在遇到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会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新娘怀孕之后才长住在丈夫家居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这种习俗已经不再被实行,取而代之的是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毛南族的婚俗还有送棉花条、抢帽等传统仪式,其中“抢帽”是毛南族青年男女对歌自由恋爱的风俗,小伙子通过抢走姑娘的花竹帽来表达爱意。在婚姻问题上,毛南族重视娘家人的意见,舅舅的地位高于父亲。婚礼分为“女婚礼”和“男婚礼”两种,规模男大女小。婚礼上还有折被仪式、开被仪式等传统习俗。
毛南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别在民歌方面内容丰富,毛南族的民歌体裁多样有“比”、“欢”、“排见”、“耍”、“朗”五种,其中“比”和“欢”为主要体裁,均为二声部山歌。这些民歌不仅在曲调涵盖了情歌、苦歌、礼俗歌等多种类型。“比”歌多以情歌、苦歌为主题,毛南族的“苦歌”是指一种山歌,主要用于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演唱,音乐明朗欢快。而“欢”歌则多为礼俗歌。此外,毛南族民歌的格律以“七言比”为代表,“七言比”是“比”歌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情歌或苦歌,歌词通常以“七言”为主,具有特定的衬音和节奏。其特有的重复唱法“勒脚”是每首歌词由八句组成,演唱时分成三节,叠唱为十二句。毛南族民歌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神话、传说、故事。还有“盘古歌”中包括了天地、太阳、月亮、山川、河流是谁创造的神话,也有现代的房子、桥梁、飞机、火车、电发明者是谁等歌词内容。
毛南族的“猴鼓舞”原本是毛南族为纪念死去的亲人而跳的一种舞蹈,后来因为此舞的节奏欢快、动作诙谐而逐渐演变成为了喜庆节日中的传统舞蹈。还有祈求风调雨顺、逢凶化吉、祛病求平安的“舞火龙”活动,分别有“请水”、“舞龙”和“放水灯”三部分。
毛南族的壁画、石雕、木雕等工艺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毛南族信仰多元化:有敬神、还愿等仪式。“肥套”仪式是毛南族特有的还愿仪式,被认为是毛南族最古老的风俗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毛南族的“傩舞”是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也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一种传统舞蹈。
毛南族的“环江香猪”属于中国的珍稀猪种,历代当地官府均把香猪作为贡品。产于桂西北部九万大山区域的环江自治县境内,这种猪主要分布在明伦、东兴、龙岩等乡镇高寒山区。猪种纯正,放养在山野,吃藤野菜,薯杂豆类等野生作物,保证了正宗香猪的原始生态。“环江香猪”的肉质鲜嫩,当地人称之为百草药猪,长期食用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据说还能延延益寿。环江“五香” 是指香牛、香猪、香米、香鸭、香菇。环江香牛也叫下南菜牛,肉与其它牛肉不同,呈现出粉红色,肥瘦相间,层次分明,鲜嫩纹细,有三隔肉相间之称,其他的三香在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仡佬族大部分居住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及石阡县。部分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岗、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二十多个县市。也有少数仡佬族人散居于云南和广西等地方,总人口有五十五万多人。族源和古代僚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仡佬族主要信奉中国仡佬族固有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