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16章 杨嗣昌失势(1 / 2)
作品:《魂穿大明,我从西南打到东北》战后追究责任时,杨嗣昌虽然被弹劾。
但崇祯还是保住了他,并感慨:“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
‘戊寅之变’,使得大明的局势急转直下。
不但使得杨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和谈计划化为泡影。
也使得他对内的,十面张网战略也因为洪承畴、孙传庭被调入京师勤王而使农民军死灰复燃,逐渐成为一张破网。
杨嗣昌自清兵入塞以后,就承受巨大压力。
不仅李希沆、王志举等言官要求追究他的责任,他本人也屡次上书引咎辞职。
崇祯帝贬斥了弹劾他的言官,并令他落职带冠视事,不久以叙功名义使其官复原职。
此时,张献忠在谷城厉兵秣马一年有余。
终于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再举反旗,李自成前去会合,八月以后又分东西两头行动,至此“抚局”破产,明朝内地再度陷入干戈扰攘之中。
局势发展到这个时候,此时的杨嗣昌已有脱身之意。
遂推荐四川巡抚傅宗龙,接替他的兵部尚书之职。
没过一个月就传来张献忠撕毁招安、起兵造反的消息,杨嗣昌知道后颇为不安。
因为招抚张献忠的熊文灿正是他本人推荐的,熊文灿招安失败,他显然难脱干系。
崇祯帝似乎也渐渐发觉,杨嗣昌有点不靠谱,但是自己已经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要再是处罚他,岂不是说明他识人不明。
如今不如令他外出督师,倘若成功,便可以对外面有个交代。
于是杨嗣昌揣摩帝意,请缨督师。
崇祯帝顺水推舟,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二十五日下旨命杨嗣昌督师平寇,赐尚方宝剑。
经过一番准备后,杨嗣昌于九月六日陛辞。
当日平台饯行时,崇祯帝赠诗曰:“盐梅今暂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
杨嗣昌听罢,边哭边拜,随后离开京师,踏上不归之路。
赵安得知卢象升、孙承宗、杨嗣昌,这三人的命运时,不由得心生感叹。
在赵安看来,这三人其实是代表着,大明应对明末危机的三种解决办法。
孙承宗老成持重,他的战略应当是最完美的,在东北对建奴实行筑城,利用大明城坚炮远,国力远胜建奴,逐步的压缩建奴的活动空间,步步蚕食。
对内则是剿抚并用,以恢复国力为主。
孙承宗的战略虽好,但是见效慢花费大,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坚持这个战略。
这个战略虽好,但是不适合崇祯,这个性格反复无常的人。
崇祯帝太容易被影响自己判断,一遇到困难或是挫折,就想着调整战略。
这样的性格在小事上,叫灵活多变,但是在军国大事上,就是摇摆不定,是为君者的大忌。
对于君王而言,难的是,如何从诸多的建议中,选定正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