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439章 君臣议策(1 / 1)

作品:《南风紧

春节过后,正月十六的大朝会上,众人发现闭门思过两个多月的户部尚书唐海刚又出现在朝堂上,所在位置和之前并没不同,可见他已度过危机,官复原职了。

众人奇怪的是,对于巴日尔的死,元朝不但没有大肆勒索,反倒是反应平平,只是派了山东巡抚衙门一个普通官员前来收尸,转交了一封元朝大汗的信件,就再没有什么反应。

但是,朝堂上还是有不少议论,认为元朝这是蓄势待发,没见给皇帝的信件中虽然没有责问巴日尔的事情,言语中却已经表明了他们的立场,巴日尔此前所谈的代金券之事势在必行。

经过去年几个月时间的发酵,大家已经对代金券这个东西不陌生了,但是又都出奇一致的反对朝廷使用元朝的代金券,除非越朝也能自行印制,但恰恰是这一点双方绝对无法达成共识。

据说元朝新的使臣三月间就会到来,恐怕到时又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此时唐海刚放出来,恐怕是为了到时应对元使的吧!朝臣的猜测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根本的原因却是皇帝需要唐海刚这个绝对心腹在内阁。

闭门思过这么长时间,唐海刚除了郁闷之外,倒不担心自己的官职。可前几日,老监正代表皇帝来看望自己,说到的苏圣平的事情,才让他大吃一惊。

要不是发生了巴日尔的事情,或许自己早就替苏圣平说话,到时不仅是要出洋相,恐怕还要面对皇帝的滔天怒火了。现在想想,唐海刚完全怀疑巴日尔的事情,确实是苏圣平动的手脚,只是他怎么也想不通苏圣平到底为了什么。

不过,现在好了,雨过天晴,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了。大朝会结束后,皇帝就令杜文心、周秉政、唐海刚入内,连同老监正一起议事。

见礼落座后,皇帝开门见山道:“只召见你们几个,想必也知晓是为了何事。监正,你说说吧!”

老监正低头说了是,就缓缓开口道:“按照陛下的部署,老奴年前就在苏州采买了大量的物资,随时可以启程南运。年前,老奴已派人拿着陛下的圣旨南下温州,责令当地官府准备粮草、船只。预计月底都能准备就绪。此外,新军今日就会从金华启程,一路南下温州。算上剿匪的时间,会在二月中旬前后到达。”

老监正的说到这里,周秉政却插话道:“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年前蒋子明行文兵部,此次南下只会分两路,一路从金华出发,经丽水到达温州。另一路出发前往台州,再南下温州。问题是浙南的盗匪知晓新军南下,早已纷纷逃散,恐怕新军剿匪的时间不用多少,反倒是路上的行程要花费一些时间。臣估计,多则二十天,少则半个月,两路军队就能在温州汇合。”

皇帝点点头,道:“周尚书言之有理,好在监正准备的也及时,温州那边的物资准备充分,足够供应新军。”

老监正却说道:“陛下,粮草物资老奴可以事先准备,但是当初为了保密,军械、甲胄等物资老奴却无法提前准备。”

皇帝转头看向周秉政,后者道:“新军南下,各地防御使衙门就担负着补充军械任务。由于剿匪顺利,刀枪、箭矢、甲胄损毁不会太严重。考虑到民团不同于一般的海盗,出于谨慎考虑,臣认为除了令金华、台州、两府防御使运送库存军备前往温州外,江宁武库中再调拨一部分南运,以备不时只需。”

皇帝点头道:“就依周尚书所言。阁老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杜文心躬身道:“既然苏圣平已经意识到新军南下的目的,朝廷要不要明告天下,揭露他犯上作乱的事实?如果不明告天下,新军该应如何应对?老臣建议立即向蒋子明下达圣旨,明确告知他陛下的部署。免得到时引起慌乱,让苏圣平有可趁之机。”

皇帝想了一下,道:“现在还不是明告天下的时候。毕竟宝岛那边的情形只有少数人知道,而苏圣平在福建、浙江沿海百姓心中仍是打击海盗的英雄,贸然说他造反,反倒是会被他利用,说我们屠杀功臣,引起百姓的同情,最后适得其反。朝堂上那些不知道情况的,也会胡乱攀扯。可一旦苏圣平敢和新军作战,那就是他犯上作乱,就要担上造反的名声了。到时板上钉钉的事实摆在眼前,他就无法狡辩了,其他人也无话可说了。”这个理由不错,此外皇帝心中还有一层担忧,毕竟他还有一个后手没有跟杜文心他们讲,此时公开的话,恐怕对他的布置不利。

杜文心想想也是,又问道:“那陛下认为派谁南下汇合新军,告知蒋子明为好?”

皇帝对此似乎早有准备,道:“监正对此事十分了解,朕决定派监正充当新军监军。汇合长江水师后,先去苏州调运物资,然后随船南下,直接到蒋子明处宣旨。”

场中三个文官听了皇帝的安排,心中不由都一咯噔。内侍监重建以来,唯一无法插手的地方就是军队。这里面有军权把持在定边军和西路军手中的缘故,也有朝堂文官暗地里有意识的集体抵制有关系。这是怕内侍染指军权后生乱,原本无可厚非,皇帝对此也是默许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