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22章 闭塞朱棣之野心(1 / 1)

作品:《大明:我穿越成了朱元璋的孙子

这一变化令朱允熥感到了一阵畅快之极的气息流转于胸臆之间。大约又过了半月,朱允熥自觉此举已使那些世袭宗族付出不小的代价。

那些宗族并未做出什么深重罪孽之举,不过是企图借助土地修炼凭证的漏洞以投机取巧。这一切纷争,皆源于利益争夺,既然如此,朱允熥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们失去一部分利益,足矣。

于是,半月之后,朱允熥便打算离开了洛邑城。然而就在他即将踏上离别的路程时,一封从南京皇宫中朱元璋手中发出的秘函悄然送达。阅毕信件,朱允熥眼神微眯,冷笑一声道:

"好一个四叔,终究耐不住修炼界的寂寥,竟向朝廷索求兵马。还声称高丽国与北元蒙古蠢蠢欲动,对我国北方构成威胁,这般借口,若朕相信,便是愚不可及!"

如今的朱元璋对朝政之事早已抱持着淡然的态度,只关注大局稳定的状况下,偶尔翻阅内阁递交、由三杨审阅过的奏折便足以。至于其他琐碎事务,他已不再过多插手。遇到此类问题,询问朱允熥的看法,实则是想探知朱允熥将如何处置。

朱允熥自然明白,此乃燕王朱棣担忧自身兵权不足,从而设法再度握紧军权之计谋。对此,朱允熥断然不会任其所愿。

在朱允熥眼中,朱棣始终是个极大的潜在威胁。即便是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这般势力庞大者,最终亦不及朱棣之威胁巨大。毕竟秦王、晋王终难逃一死,唯有燕王朱棣,在历史的长河中,成功地掀起了反叛的浪潮。

鉴于前车之鉴,朱允熥对朱棣的戒备之心从未松懈半分,故此才会派遣傅友德坐镇北方,紧紧监视朱棣,绝不给他任何可趁之机。故而,朱允熥断然不会允许朱棣重新掌兵。

经过深思熟虑,朱允熥回复朱元璋,表示应当仔细查证北元蒙古与高丽国是否确有联手侵犯大明北方之意图。若有确凿证据,则由傅友德领兵前往,严阵以待,予以遏制。

这其中的潜台词显而易见:即便北方爆发战事,亦有大将军傅友德坐镇边疆,岂容朱棣插手其间?

依史实而言,北方一旦出现变故,朱元璋自会遣朱棣领军平乱。在他心中,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由大明皇室子孙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然而如今的朱元璋,阅尽史书,深知朱棣野心勃勃,且野心远超常人。同时他也明白,让大明皇室子孙守护天下固然理想,但实际上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归根结底,让大明皇室子孙守护这片江山,正是朱元璋这位出身农家的皇帝,在掌控皇权之后,内心深处极度缺乏自信的映射。

自古以来,众多帝皇降生皆非凡胎俗骨,他们身上流淌着尊贵仙裔的傲骨,蕴藏着掌控天地的威势,故而他们登临皇位之时,均怀揣着足够的信念赋予麾下臣僚强大的修为与兵马,以此守护疆域,镇压八荒。然而,朱元璋因其草根出身,缺乏那份与生俱来的仙门贵族与君王之姿,他并不信任外姓之人,只信赖自家血脉,唯独倚重他的子女。

因此,朱元璋常令其皇子们驻守要塞重地,以修真宗门的形式设立藩篱,确保大明仙朝的稳固。一旦他对手下臣子心生猜忌,则会设法将其剔除,此举实乃内心不稳的表征。究其根本,若是一位极度自信的天骄帝王,是不会这般疑虑重重,忧患满腹的。

阅遍秘籍古卷后的朱元璋,心境已然发生剧变,他也察觉到自身以往的问题所在,并试图转变那般狭隘的心态。尤其随着朱允熥的成长,朱元璋更为安心,不再似从前那般疑神疑鬼,忧虑过多。

于是,当下如若北方果真爆发灵境动荡,朱元璋便会毫不犹豫地委派傅友德率军平乱,而非遣朱棣出战。朱允熥将自己的见解以符篆传至金陵,朱元璋览过后即刻命兵部依其意而行。

兵部尚书冯胜闻令,立刻传令傅友德严阵以待北方动向,如有任何妖邪势力——不论是高丽国的修士势力,或是北元蒙古的魔族动静,均可立即率军前往镇压。并且明确规定,傅友德不受北方燕王府朱棣的调遣约束。

这意味着大将军傅友德及其统率的仙兵,是独立于朝廷之外的存在,朱棣对此并无置喙之权。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棣面色铁青,他未曾料想自己费尽心思,在北方煽动些许风波,终于使朝廷萌生了在此布防之意。可到最后,朝廷依旧不肯交予他一兵一卒,反而仍将兵权拱手交给傅友德。

这让朱棣不禁对人生起疑,他在心中暗忖:难道这傅友德并非因侵占百姓仙田,狂妄恣肆,被朱元璋贬谪至北方受罚?毕竟当初傅友德因私占良田,倚仗微薄功绩而肆无忌惮,经朱允熥进言后,朱元璋才将其贬至北方,负责招募修士,操练仙兵。

在世人眼中,傅友德确是在接受惩罚。然而此刻,一个本应遭受贬谪之人,竟然再度握有如此重权,甚至能领军直面北方的灵境动荡进行镇压。这不禁让人难以理解。朱棣并非愚钝之人,他开始揣测傅友德是否真的是被刻意安排至北方,意图夺取自己手中的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