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8章 朝堂背后的棋局(1 / 1)
作品:《梦回盛乾之帝王征程》晨光熹微,金銮殿内庄重而肃穆,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地上,映出一片片金斑。阳光如此美好,却未能驱散朝堂上的阴霾。林羽既定沈岳出兵十万抵御山绒,可这百万军饷如何筹备,如巨石般压在众人心头,引得争论不休。
林羽高坐于龙椅之上,面色凝重地看向户部尚书姬大山,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急切:“姬爱卿,此次朕欲派 10 万兵马出征,你且算算,这需要多少费用?”
姬大山身着朝服,头戴乌纱,上前一步,手持笏板,微微躬身:“陛下,这军队开支繁杂,涉及诸多方面,容臣细细算来。”说罢,他眉头紧皱,眼神专注,似乎已经在心中开始了复杂的计算。
“单是这粮草一项,便不可小觑。陛下可知,一名士兵一日消耗粮食,大致 2 升左右,如此一来,10 万士兵一日所需便是 20 万升粮食。这换算下来,一个月便是 600 万升,三个月便是 1800 万升,也就是 18 万石粮食啊。”姬大山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脸上满是忧色。
“这粟米价格浮动颇大,在往昔正常年岁,或许 3 钱便能购得一斗(十升)粟米,可如今天下局势不稳,灾荒频发,物资紧张,价格早已飞涨。如今这市面上,一两银子也就能买 2 斗粟米了。如此算来,购买这 18 万石粮食,便需 90 万两白银呐。”姬大山抬头望向林羽,眼神中透露出无奈与焦虑,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用衣袖轻轻擦拭着。
林羽听着,微微点头,神色愈发严峻:“那军饷方面呢?”
姬大山连忙答道:“回陛下,这军饷按惯例,一名士兵一月 1 钱银子,这 10 万兵马出征 3 个月,军饷总计便是 3 万两银子。当然,这还未算上兵器打造、马匹饲养、营帐补给等其他各项杂支。臣粗略估算,此次出征,要做好各项准备,这军饷所需,怕是要近百万之巨啊。”姬大山说着,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再次躬身行礼,等待着林羽的回应。
林羽听后,沉默片刻,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似乎在思考着这百万军饷该从何而来,殿内一时陷入了寂静,只有众人轻微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
吏部尚书国舅爷段九渊率先发难,袍袖一甩,上前一步,高声道:“陛下,如今仓廪虽有存粮,但各地赋税既定,若要筹备这百万军饷,恐伤国本。臣以为当从长计议,或与山绒再议和谈之策,何必劳民伤财兴兵动武?”其心中所想,不过是怕这军饷筹备一事,搅乱他在吏部的布局,触动他那些靠赋税“养肥”的势力根基。
“陛下,国舅爷所言极是呀!”吏部一名侍郎紧接着站了出来,此人是段九渊的亲信,他满脸谄媚地看着段九渊,然后向林羽躬身行礼道,“如今百姓赋税繁重,若再为这军饷加征赋税,恐怕会引起民怨沸腾,于江山社稷不利呀,还望陛下三思。”
“是啊,陛下,臣等也以为和谈为上策。山绒此次进犯,或许只是一时冲动,若我朝派使者前往,许以一定的好处,想必他们会退兵的,又何必大动干戈,耗费这巨额军饷呢。”吏部的另一名官员也附和道,他眼神闪烁,看似忠诚地望着林羽,实则是在为段九渊帮腔。
殿内一时议论纷纷,不少官员都在低声私语,似乎都在思考着段九渊等人的提议。而林羽则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心中对段九渊等人的心思洞若观火,却又不好当面发作,陷入了沉思之中。
丞相王奎捻着胡须,他看了看段九渊。微微点头,缓缓站出来附和道:“陛下,国舅爷所言甚是。这用兵之事,风险难测,万一兵败,岂不是得不偿失?”他稳坐相位多年,深知朝堂平衡之道,不愿见因这场战事而使某些势力借机崛起,威胁到他的地位,故而对出征一事态度暧昧。
武将赵轩站了出来,他看了看段九渊,又看了看林羽,缓缓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还需慎重考虑。山绒此次来犯,野心勃勃,若一味求和,恐会让其得寸进尺,日后更加难以对付。至于军饷一事,虽困难重重,但也并非毫无办法,还需再做商议。”
卿大夫公孙宏反驳出声:“听闻那山绒兵强马壮,我朝何必主动招惹?这军饷若征,百姓怕是要怨声载道啊!”
他目光闪烁,实则是收受了一些富商巨贾的好处,这些人怕因加征赋税而利益受损,便买通公孙宏在朝堂上发声。
户部尚书姬大山满脸愁容,出列禀奏:“陛下,户部库银有限,即便全力筹措,离百万之数也相去甚远。且各地水旱灾情时有发生,还需银钱赈灾,这军饷实在是难以凑齐啊。”他心里清楚,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办好了是职责所在,办不好便要担责,故而叫苦不迭。
林羽正为军饷之事愁眉不展,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滴出水来。
此时,一直沉默的贾诩站了出来,他向林羽拱手行礼,不卑不亢地说道:“陛下,臣有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