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阅读设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章节目录 第27章 永乐风云:聚贤铸典,护佑华夏文脉(1 / 1)

作品:《不一样的燕王与燕王妃

永乐五年,紫禁城的太和殿内,金黄的琉璃瓦映着晨曦,殿中朱红色的立柱威严耸立。朱棣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高大的龙椅之上,目光深邃而坚毅,扫视着殿下群臣。

此时,一位大臣出列,正是内阁首辅解缙。解缙身材修长,面容清瘦却透着一股文人的睿智,他恭敬地行了一礼,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自受命主持编撰大典以来,臣等日夜不敢懈怠。如今,编撰工作已有了初步的框架,只是……” 解缙微微皱眉,欲言又止。

朱棣微微前倾身体,目光落在解缙身上,语气平和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解缙,有何事但说无妨。朕既将此重任交予你,便是信得过你。”

解缙抬起头,迎上朱棣的目光,神色坚定:“陛下,编撰此大典,工程浩大,涉及诸多领域与典籍。现有的人才虽竭尽全力,但仍觉力有不逮。臣恳请陛下广招贤才,充实编撰队伍,以确保大典能够尽善尽美,全面涵盖我华夏千年智慧。”

朱棣微微点头,轻抚胡须,思索片刻后说道:“你所言极是。这《永乐大典》乃是要汇聚古今,传于后世的鸿篇巨制,自然要集天下英才之力。传朕旨意,在全国范围内张贴皇榜,招募精通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农医百工等各类学问的贤才,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入京参与编撰。”

台下群臣纷纷跪地,齐呼:“陛下圣明!”

数日后,京城的贡院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学者们听闻招募令,纷纷赶来,汇聚于此。贡院外,人群熙熙攘攘,有的学子拿着书卷,口中念念有词,抓紧最后的时间复习;有的则三两成群,热烈地讨论着学术问题。

朱棣身着便服,在几位贴身侍卫的暗中保护下,来到贡院。他站在人群不远处,静静地观察着这些满怀热情的人才。只见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正与一群年轻人争论着什么。老者用手指着手中的书卷,声音洪亮:“这经义阐释,当以古圣先贤之训为根本,不可随意曲解!” 年轻人则不服气地反驳:“时代变迁,如今之世,学问亦当与时俱进,怎能拘泥于旧说?”

朱棣微微一笑,走上前去。他先是向老者拱手行礼,然后说道:“老先生所言有理,经典乃华夏智慧之根基,不可不尊。但这位小兄弟也有其道理,学问当在传承中发展。依在下之见,二者不可偏废。” 众人听了,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

这时,解缙匆匆赶来,看到朱棣后,赶忙行礼:“陛下,您怎么来了?” 周围人一听 “陛下” 二字,顿时惊慌失措,纷纷跪地。朱棣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笑着对解缙说:“朕来看看这招募贤才的情况,如此热闹,可见天下贤才对我大明此举的支持。”

朱棣环顾四周,提高声音说道:“各位皆是我大明的栋梁之才。此次编撰《永乐大典》,是为了传承华夏文明,让我华夏智慧在后世绽放光芒。不论你们来自何处,出身如何,只要一心为了大典编撰,朕都不会亏待你们。” 众人听后,群情激昂,高呼:“愿为陛下效命!”

经过层层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加入了编撰队伍。在解缙的带领下,他们在文渊阁安营扎寨,全身心投入到大典的编撰工作中。

文渊阁内,书籍堆积如山,学者们日夜忙碌。解缙穿梭于各个房间,时而与学者们探讨问题,时而审阅文稿。一天,解缙拿着一份文稿,匆匆走进朱棣的书房。

解缙满脸兴奋,将文稿呈给朱棣:“陛下,这是几位学者整理的关于天文历法部分的初稿,内容详实,且多有独到见解。”

朱棣接过文稿,认真翻阅,不时点头称赞:“不错,不错。这编撰工作虽辛苦,但看到如此成果,朕甚是欣慰。不过,这大典不仅要内容丰富准确,更要注重文字的通俗易懂,以便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

解缙恭敬地回答:“陛下所言甚是,臣等定会牢记陛下教诲,在编撰过程中力求做到深入浅出。”

朱棣放下文稿,目光望向窗外,缓缓说道:“解缙啊,这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其中的智慧与精髓,乃是我中华民族的瑰宝。编撰《永乐大典》,不仅是将这些典籍文献汇聚成册,更是要让后人知晓,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多么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

解缙微微颔首,神情庄重:“陛下高瞻远瞩。华夏文明博大精深,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农桑医术、奇门遁甲…… 无一不蕴含着先人的智慧。此次编撰大典,臣等定当全力以赴,让这文明之光永世传承。”

朱棣转过身来,眼神中透着坚定与自豪:“朕时常思考,为何我华夏大地能孕育出如此灿烂的文明?是山川地理之灵秀,还是先人们的勤勉聪慧?想来,二者皆有。正因如此,我们更有责任守护好这份遗产,绝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有丝毫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