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56章 唐王再次部署大格局,隋炀帝为逃避现实欲迁都丹阳城(1 / 1)
作品:《大唐凌烟志》进入公元618年三月,隋朝末年各方势力还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胸怀大志、觊觎天下的唐王李渊,在其逐鹿中原的大战略布局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命。
李渊任命留守在太原的小儿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赋予其掌管太原十五郡军事的重任,让其负责防守北方边境。
李元吉出生于603年,是唐高祖李渊与太穆皇后窦氏的第四子,此时十五岁。
李渊做出这一任命主要基于多方面的考虑。从家族层面而言,李元吉虽年少,但也是李家血脉,在李渊心中家族势力的稳固与传承至关重要。太原乃是李渊起兵的重要根基之地,让李元吉坐镇此地,可以确保家族后方的安全,防止内部出现变数。
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太原地理位置特殊,它北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势力。当时,突厥时常南下侵扰边境,对新兴的李唐势力(李渊已起兵反隋,李唐政权雏形初现)构成潜在威胁。李元吉年纪虽小,但当时是可是封建社会,他的背后可是有个强大的爹。此时的封任,同时打响了李元吉在太原地区的名号。李元吉负责太原十五郡军事,能够有效地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保障李渊军队后方的稳定,从而使得李渊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率领主力部队在中原地区与其他割据势力或者隋朝残余力量作战。
这一任命还有着另一层深远意义。对于李唐政权内部来说,它强化了家族成员在政权中的地位与职责,增强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李元吉得到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有助于提升他在家族中的威望,同时也激励其他家族成员为李唐的建立和发展效力。
从军事布局来讲,太原十五郡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李元吉作为镇北将军能够合理调配当地的军事资源,组织士兵进行有效的防御作战。这不仅可以保护当地的百姓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掠夺,而且能够为李唐政权储备人力、物力资源。
对当时的时局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北方边境地区,李元吉的上任使得原本可能存在的军事防御空缺得到了填补。突厥等势力得知太原有李元吉这样一位将领负责军事后,在短期内不敢轻易南下,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边境的紧张局势。而在中原地区,李渊的军队得知太原后方稳固,军心更加稳定,在与其他势力作战时更具信心。这一任命也向天下昭示了李唐政权的组织性和稳定性,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势力来投靠李渊,增强了李唐政权在众多割据势力中的竞争力。
太原十五郡指的是并州下辖的十五个地方,这些地区是唐朝初期的重要军事和政治基地。唐朝初期的并州,相当于现在的山西省中部和西部地区,包括了太原、晋中、忻州、吕梁等地,共同构成了并州的行政体系。
太原作为并州的治所,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在唐朝建立初期,太原是唐朝控制北方地区的重要基地,对于维护唐朝的统治和扩大疆土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州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唐朝初期的政治中心之一。李渊在建立唐朝后,曾长期以太原为基地,经营北方,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太原十五郡作为唐朝初期的重要行政区划,为唐朝统治的稳固和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地理和政治基础。
此时唐王李渊派遣李元吉镇守太原,负责这十五个郡的军事防御,确保唐朝北方边疆的安全,不仅是军事上的坚强堡垒,也是唐朝统治稳固的基石。
三月,本该是春暖花开,一派祥和的季节,但连年的战乱,使得中国大地民不聊生。
大多城池满是破败的景象,许多房屋的墙壁上满是战火焚烧的痕迹。大街小巷弥漫着腐臭的气息,那是尸体无人掩埋而开始腐烂散发出来的味道。街边的乞丐们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他们蜷缩在墙角或者残垣断壁之下,眼神空洞地望着过往的人群。寥寥几个摊贩还在勉强维持生计。卖粮食的商贩面前放着为数不多的粟米,价格却高得惊人,普通百姓根本无力购买。偶尔有几个百姓路过,也只是无奈地摇头叹息,然后匆匆离开。
城外,农田大多处于荒废状态。由于战乱,农民们或死或逃,没有了劳动力,土地只能荒着。原本肥沃的田野里长满了杂草,一些野兔和野鸡在里面肆意穿梭。大批的百姓拖家带口踏上逃亡之路。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有的甚至只穿着单衣和草鞋。道路上到处是逃亡的人群,人们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和绝望。这些百姓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有的朝着有军队保护的地方走去,希望能得到一片安身之所;有的则盲目地朝着南方或者其他方向奔逃。
一些小股匪盗团伙,仍然在中原大地横行霸道。他们冲进村庄和城镇,抢夺百姓的财物,一些反抗的百姓被残忍地杀害,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片黑暗和恐慌之中。
而身处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杨广,得知李渊占领了长安又立孙子杨侑为帝,还改了年号,并强制自己退居二线成为了太上皇。他对此好似并不在意,毕竟皇权还是在老杨家。所以,他并没有积极的想办法收复失地,夺回皇位,而是继续沉沦于世,其荒淫程度丝毫不减,反而更加变本加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