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阅读设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章节目录 第38章 群英荟萃长春宫,平阳公主筹组中国历史第一支“娘子军”(1 / 1)

作品:《大唐凌烟志

前章讲到留下李渊留下部分兵力防守屈突通,自己继续率领另一路人马渡过黄河。

李渊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各路军队,如一条奔腾的巨龙般渡过了波涛汹涌的黄河。那震天的战鼓声仿佛还在黄河畔回响,船桨划动水面的声响交织在一起。一时间,河岸两边尘烟滚滚,士兵们的呐喊声汇聚成一片雄浑的声浪。

关中地区的百姓听闻李渊的大军前来,纷纷扶老携幼,箪食壶浆,前来归附。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那人群聚集的景象真可谓如同集市一般。男女老少的脸上都洋溢着希望与憧憬,眼神里满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李渊站在营帐之前,目光坚定而沉稳。他派遣自己的长子李建成和司马刘文静率领着王长谐等数万精锐之师前往永丰仓进行驻守。那数万士兵整齐地排列着队伍,军旗飘扬在空中猎猎作响。他们在将领的指挥下,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向着永丰仓进发。到达永丰仓后,他们迅速占据有利地形,依城据守。

而敦煌公李世民则与刘弘基等率领着数万充满斗志的军队奔赴渭北地区巡行。这支队伍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士兵们身穿着明亮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他们的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如同滚滚黄烟在空中弥漫。李世民英姿飒爽,骑在高头大马上,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前方的大地。当他率领军队到达渭北时,当地的百姓们怀着敬畏与期待的心情前来观望。

慰抚使殷开山等人也随之被李渊派遣过来,他带着温和的笑容,迅速融入当地的民众和士兵之中,协助李世民对军队进行指挥调度,使得整个军队在当地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巡行安定之事。

为了进一步巩固朝邑地区的稳定,李渊安排好驻守人员,率众又返回朝邑城,他没把自己当外人,当晚就住进了隋炀帝的行宫长春宫。

隋朝朝邑城距离长安城大约65公里,长安城在朝邑城的东北方向。朝邑县属冯翊郡,这一时期朝邑县的行政地位和归属地随着国家的行政区划调整而有所变化,但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朝邑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东,长安城在隋朝时期被称为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期建立的新都,唐朝建立后改名为长安,成为都城。

长春宫始建于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由宇文护筑(宇文护,字萨保,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是南北朝时期北周权臣,鲜卑族。他于北周建立后,专政三年,连续杀害了三位皇帝,最终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杀死),初名“晋城”。建德二年(573年),因“晋城”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遂改名为长春宫。

公元593年隋文帝杨坚命人增建殿宇,使宫址占地扩至三百余亩,作为行宫。隋炀帝杨广也曾在此居住。长春宫因战乱破坏,五代全废。现遗址位于朝邑镇北寨子村,已半为农田,半为北寨子村庄所覆压,但遗址的西围墙基础仍明显暴露。真可谓:“秦宫汉殿亦兴废,天地无穷哀雁飞。”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李渊进入霍邑城的壮观景象,关中老百姓就跟看见金元宝似的往李渊这边跑,嘴里都呼喊着要投效太尉唐公老大人!可见李渊此时已美名远扬,深得民心。

李渊刚入住长春宫,他的表兄弟窦轨也带领手下数千壮丁前来投效。窦轨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窦轨的祖父窦炽是北周上柱国、隋朝太傅,封乐陵县公;父亲窦恭是北周雍州牧,封酂国公;叔父窦威是唐朝内史令,封延安郡公。

窦轨归附表兄李渊后,随其攻取长安,因功受封赞皇县公,官拜大丞相咨议参军。窦轨先后担任太子詹事、秦州总管、益州道行台左仆射等职,并在贞观元年被授予右卫大将军,次年担任洛州都督。

窦轨以其军功和严酷治军着称,因其治军之严酷也导致了一些负面评价。窦轨治军严酷表现在,对部下无论贵贱老少,作战时如有畏敌者立即斩首,犯小过也要遭受鞭打,流血满地。窦轨曾因其外甥夜间出门未及时返回,将其斩首示众。窦轨性情喜好杀戮,在任益州道行台左仆射期间,有一次突然派一名家仆到官府厨房去取饮用的浆水,后因改悔要将其处死,家仆大喊冤枉,监刑官因犹豫未斩,窦轨怒将其一并斩杀。窦轨的严酷治军方式导致了许多负面评价,如被描述为“杀人魔王”,这一事件最终被朝廷所知,窦轨因此被召入朝,并受到唐高祖的严厉斥责。

在玄武门之变后,窦轨因诬陷韦云起为太子党羽并将其杀害,他的行为引起了李渊的怒火,将其关入大牢。

他的死亡在唐朝志怪小说《冥报记》中被描述的比较凄惨。说是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的冬天,窦轨在洛州患病,突发高烧并胡言乱语,声称有人送来了瓜,然而身边的侍从却回应并无瓜。窦轨听后惊恐万分,声称自己看到的是一颗颗人头,是来索命的。紧接着,他急切地嚷嚷着要去见被自己害死的韦尚书,话音刚落,便一命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