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阅读设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章节目录 第121章 矩步引领,俯仰廊庙(1 / 1)

作品:《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第121章 矩步引领,俯仰廊庙

前面我们将整个《千字文》的四个部分讲解完了。前面四个部分各部分都讲述了不同的内容:第一部分,我们从开天辟地开始万物伊始,从人类出现讲到了文明的形成,从贤德的禅让讲到王道治国的理念与美好社会。第二部分,我们讲的是人的品行的修炼,以及这些品德的意义所在。第三部分,我们讲的是截至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基业以及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基业的古圣先贤们。而最后的第四部分,我们讲的是心性的修炼,如何才能做到第二部分品质的要求和如何才能够像古圣先贤那样为家族、为民族的发展与传承做出贡献。这四部分构建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解了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基业的文化核心和民族精神底蕴,介绍了一代代杰出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分析了人们怎样修炼自己的品质和心性才能够造福于家族、社会,让整个中华民族薪火相承,永远不朽。

今天我们来到了《千字文》的结束语。为什么把这部分称之为结束语,而不把这部分称之为第五部分呢?因为前面的九百六十八个字已经讲完了整个文章的核心部分,而这部分的短短三十二个字,更像是作者完成文章主体后,一种历经惊涛骇浪之后的安详,一种经受万千压力的释放。所以,这几句作为独立的结束语部分而不纳入文章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结束语从“矩步引领”开始,到“焉哉乎也”结束,共计三十二个字。现在我们便从“矩步引领,俯仰廊庙”讲起。我们先说“矩步引领”。

“矩”,其初文为“巨”,象形字,最早出现于西周金文。西周金文早期其字形像一人分腿站立,一手握着工形器具,工形器具是矩,画直角用的曲尺。该字形既有朝左的,又有朝右的。后来字形逐渐演变,先是在像人的“大”形顶部添一饰横而成“夫”形,之后,“夫”形与像矩的“工”形分离,而人握工具的手指形却脱离臂端,留在了工具上。到了西周末期,“巨”和“矩”的字形开始分化。“巨”变成了截去“夫”形而只保留原字主要特征的简化形式,其字义也逐步变成了表示大、或极大的意思。而“矩”则变成了左边为“夫”右边为“巨”的字形,其字义不变。“夫”后讹变成“矢”变成了现代的“矩”的字形。小篆时期,为了说明“矩”的材质,又产生了一个加“木”旁表义的异体字“榘”与“矩”并用。

“矩”的本义是指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即曲尺。《说文解字》:“巨(矩),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榘,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古文巨。”《说文解字注》:“‘规巨也。’《周髀筭经》曰:圜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gōu)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用矩之道,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湥,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方数为典,以方出圆。按规矩二字犹言法度,古不分别。规圜矩方者,圜出于方,圜方皆出于矩也。夫部曰:规,有法度也。不言圜曰规。《考工记》: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注:矩谓刻识之也。凡识其广长曰矩,故凡有所刻识皆谓之矩。”《前汉·律历志》:“矩者,所以矩方器械,令不失其形也。”《广韵》《集韵》《韵会》:“矩,正方之则也。”

后来,由画方工具引申为方形的意思。《周髀算经》: “员出于方,方出于矩。”这体现了 “矩” 与方形的关联。几何学中的 “矩形” 一词也是由此而来。因为矩尺能为工匠提供标准,确保制作的物品符合规范,所以 “矩” 又引申为法则、规则、法度的意思。《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物理学领域,“矩” 被用来表示力矩,即指使物体转动的力乘以到转轴的距离,这是对 “矩” 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

“步”,会意字,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其甲骨文字形由一个正写的“止”和一个反写的“止(?? 读作tà)”构成,一像左足,一像右足,像左右二足前后相承的字形;也有一说其字或从“行”旁,示在道路上行走的意思;无论是哪种说法,其本义就是行走的意思。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这两只脚形状相反,就像一个人的左脚和右脚。小篆继承金文,也是一正一反的两个“止”字。《说文解字》:“步,行也。从止??相背。凡步之属皆从步。” 《说文解字注》:“‘行也。’注:行部曰:人之步趋也。步徐,趋疾。《释名》曰:徐行曰步。”由此可见,步从行走的意思,更有了慢慢行走的意思。古人对“走”区分得很细,快走和慢走在用词(字)上有区别。《淮南子·人间训》写道:“夫走者,人之所以为疾也;步者,人之所以为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