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70章 天下学术何以皆出"稷下"?(1 / 1)

作品:《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

(一)"稷下"是什么意思

稷下,战国时期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地方,地处齐国首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今山东淄博),因公元前347年田齐政权在此地设立"稷下学宫"后而闻名当世,一举成为学术的中心。

"稷下学宫",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稷下学宫"的老师称为"稷下先生",可以兼任田齐政权的智囊团成员,也可以自行着书立说,广收门徒(誉为"稷下学士"),进行学术研究。

尤为特殊的是,"稷下学宫"的讲学体现为"游学"性质的私学。即:教学经费由齐国官方负责,但授课的老师并不固定,多为"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知名学者。

"稷下学宫"的创建渊源于田齐政权的特殊性。当时齐国的田氏政权是取代姜氏而立的新政权,田氏的先祖公子完来自陈国,齐威王为巩固田氏政权的统治地位,兴办"稷下学宫",钦定"黄老之学"为主导学说,盖因黄帝是田氏的始祖,作为黄帝后裔的田氏取代炎帝后裔的姜氏,属历史的传承(远古时期黄帝战胜炎帝始称"轩辕"),这就为"田氏代齐"找到了合法性的依据,兼之老子李耳也来自陈国,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刚好也从理论上高度契合齐国执政的理念。

"稷下学宫"就这样应运而生。

超出田齐政权预期想象的是,"稷下学宫"的兴盛,一段时间竟促成了当时有名的"百家争鸣",为齐国图强建立霸业夯实了理论基础。

(二)"稷下学宫"取得的辉煌业绩

在田齐政权的重视和厚爱下,"稷下学宫"成为齐国的金字招牌,得到政策上的优待和支持。稷下先生、学士不仅可以"不治而议论",也可以"不任职而论国事",且据其意愿可向田齐政权申报功名,若获认可,还能受封"上大夫",享相应的爵位和俸禄。

在这样灵活而又机动的教育理念支撑下,稷下学宫一时教学相长,迅速成为战国时期各学派交流荟萃之地,营造了"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

"稷下学宫"最兴盛时,云集了儒、道、法、农、名、兵、阴阳等各家各派有影响的学者,如孟子、荀子、邹子、慎子、申子、接子、涓子、尹文、宋钘、淳于髡等等都曾在这里讲学,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具影响的是:大儒孟子孟轲两次到"稷下学宫"游学,第一次倡导"仁政"主张,吸引了邹子使齐,发展阴阳五行学说,成为第一批"稷下先生";第二次在这里宣讲"养浩然之气"的儒家思想,得到齐宣王的尊敬,享受客卿待遇。道家着名学者荀子在这里三次担任"祭酒",历时十余年,创立以"黄老之说"为主的新学派,推动了齐国"无为而治"。

后来,"稷下学宫"的"黄老之说",发展为三个学派。一是宋钘、尹文派,占据重要的思想地位;二是田骈、慎到派,接近法家思想,主张"以道变法";三是环渊派,奉行老子的虚静无为思想,编着《黄老帛书》,属"稷下学宫黄老之说"创始人之一,继承者有申子、文子等人。

在这些知名学者的影响下,"稷下学宫"大咖云集,齐国一度而成为有名的文化强国。随着齐国国势的强盛,对扩建"稷下学宫"采取了革新、整治和发展等系列措施,又广开言路,"稷下学宫"得以蓬勃发展,成为规模宏大的"高门大屋",产生了《黄帝四经》、《管子》等一大批着作,丰富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理论,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

(三)"稷下学宫"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有着齐国最高学府之称的"稷下学宫",田齐政权举的旗帜当然是教育的旗帜,其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的教育功能对后世教育有着不可抹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稷下学宫"以游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独具特色。学生自由地来稷下拜师求学,老师也可以在稷下招生讲学,学与教双向选择,有利于互通,开阔眼界,在思想上兼容并包,营造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各种学说学派的发展,还有利于创立新学说,培养和发现人才。

"稷下学宫"迅速成为当时教育人才的中心,有力地佐证了此举的实效。

当年蔡元培先生当北大校长时推行改革,倡导学术上的"兼容并包"思想,使北大成为一所充满生机的中国最高等学府。

可见,学术之自由,相互讨论碰撞下激出的思想火花,必定活跃于灵魂,耀眼于时代。

其次,"稷下学宫"具有规模宏大的校舍条件。学宫地处"康庄之衢",具有学校的性质和活动特点,有利于师生开展较为正式的教学活动。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的师生数量多达三千余人,各学派可定期举办相当规模的教学活动,针对当时的热点问题各抒己见,学者们旁征博引,有理有节地闸述政论,激发了学士的竞长论短,相互借鉴学习,彼此吸引融合发展,促成了"稷下学宫"多元思想并立,各家平等发展的学术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