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400章 年 清君侧(1 / 1)

作品:《喂!当乞丐去啊?

大明建文二年,也就是公元1400年,本应是山河清平、百姓安乐的年岁,可那一场搅动天下风云的靖难之役,却如汹涌的暗流,将平静的世道搅得波谲云诡,动荡不安。

据《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记载:“夏四月,李景隆会兵德州,进营河间,前锋抵白沟河。郭英等过卢沟桥,燕兵伏起,与战,败之。既而约夜半劫营,王(燕王朱棣)以空营设伏待之。黎明,忠(平安)等不至,入空营,解鞍秣马。伏发,忠等亟走,追奔至雄县,伏尸百余里。”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当时战事的紧张与残酷,燕军与朝廷军你来我往,互施计谋,皆欲在这乱世之中争得那制胜的先机。

且说在北平城中,有个名叫苏逸的年轻木匠,生得眉清目秀,身形虽不算魁梧,却透着一股机灵劲儿。他家世代居于这北平,靠着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艺,在城中也算小有名气,平日里为街坊四邻打造些桌椅门窗,倒也能维持生计。

这日,苏逸正在自家的木匠铺子中忙活,手中的刨子来回推拉,木屑如雪般纷纷飘落,那散发着木香的木板在他的雕琢下,渐渐有了模样。一旁的学徒阿福在旁帮忙递工具,嘴里嘟囔着:“师傅,您说这仗要打到啥时候是个头啊,这城里人心惶惶的,好多人家都想着往外搬呢。”

苏逸停了手中的活计,微微皱眉,看着阿福叹道:“唉,这天下大乱,咱平头百姓又能如何?只盼着这仗早些打完,甭管谁胜谁负,只要能让大伙过上安稳日子就成啊。”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苏逸和阿福出门一瞧,只见一群士卒正从街头走过,为首的将领面色凝重,吆喝着让百姓们准备粮草物资,说是大军即将再次出征,去与那燕王的叛军作战。

苏逸心中一紧,暗自思忖:“这燕王朱棣与朝廷闹到如今这地步,受苦的终究是咱这些老百姓呀。”

没过几日,城中便传开了消息,说是朝廷军在李景隆的率领下,已在白沟河一带与燕军对峙,大战一触即发。这消息如同阴霾,笼罩在北平城的上空,百姓们忧心忡忡,纷纷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有的老者摇头叹息道:“那燕王也是个厉害角色,这仗怕是不好打咯,只愿莫要波及咱这北平城才好。”

年轻后生们则满脸激愤:“哼,燕王竟敢起兵谋反,那就是大逆不道,朝廷军定要将他打得落花流水,还天下一个太平。”

苏逸听着这些议论,心中五味杂陈,他虽不懂那些朝堂上的权谋争斗,但深知一旦战事扩大,这世间又将添多少孤儿寡母,又有多少人家破人亡。

在那白沟河战场上,李景隆的朝廷军与燕王朱棣的燕军已然摆开阵势。李景隆站在阵前,望着对面的燕军,心中暗自盘算着,此次他率领着数十万大军,又有诸多良将辅佐,定要将燕王一鼓作气拿下,也好在朝廷中扬眉吐气,立下不世之功。

而燕王朱棣这边,虽兵力相较之下略显单薄,但麾下皆是跟随他多年的精锐之士,且朱棣本人更是身经百战,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他骑在马上,目光如炬,扫视着己方的将士,大声喊道:“诸位将士,吾等起兵乃是为了‘清君侧’,那朝中奸佞当道,蛊惑圣听,我等身为大明的忠臣,怎能坐视不管?今日之战,关乎我等的荣辱,关乎大明的国运,随本王奋勇杀敌,必能得胜!”

话音刚落,燕军将士们齐声高呼,士气高涨,那呐喊声直冲云霄,仿佛要将这天地都震上一震。

随着一声号角吹响,战斗正式打响。朝廷军率先发动攻势,箭如雨下,朝着燕军的阵营射去。燕军将士们举起盾牌,抵挡着箭雨,脚步却未曾后退半步。

朱棣一马当先,挥舞着手中的长刀,朝着朝廷军冲了过去,身后的将士们紧随其后,如潮水般涌向前方。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交错,鲜血瞬间染红了白沟河的河岸。

朝廷军中的平安将军,骁勇善战,见燕王冲来,拍马迎上,与朱棣大战数十回合,二人打得难解难分,周围的士卒们也都各自拼杀,战况愈发激烈。

就在燕军渐渐有些抵挡不住朝廷军的猛烈攻势时,突然,天色骤变,一阵狂风呼啸而起,那风势极大,竟生生吹折了朝廷军的军旗。军旗一倒,朝廷军顿时阵脚大乱,士气受挫。

朱棣见状,大喜过望,高呼道:“天助我也!将士们,杀啊!”

燕军趁此机会,发起了猛烈的反击,如虎入羊群一般,朝着朝廷军冲去。朝廷军慌乱之中,开始溃败,士卒们丢盔弃甲,四散奔逃。燕军则乘胜追击,一路追杀,直杀得朝廷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这一战,燕军大获全胜,缴获了大量的粮草辎重,士气大振。而朝廷军则损失惨重,李景隆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退回了德州。

消息传回北平城,百姓们又是一阵喧哗。苏逸听闻燕军得胜,心中忧虑更甚,他想着这战事怕是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了,往后的日子还不知要怎么艰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