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508章 年 世人都说讲阳明,咱只求温饱(1 / 1)

作品:《喂!当乞丐去啊?

正德三年(1508年),大明王朝的天下,看似依旧是山河稳固,可朝堂内外实则暗潮涌动。武宗朱厚照依旧沉溺于玩乐之中,对朝政多有荒疏,那刘瑾等宦官势力越发张狂,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搞得朝堂之上乌烟瘴气。而民间呢,百姓们在繁重的赋税、徭役压迫下,苦苦挣扎,只求能有一口饱饭,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据《明史》记载:“三年春正月丙寅,大祀天地于南郊。己巳,大计外吏。二月己卯,令京官告假违限及病满一年者皆致仕。三月丙寅,赐吕柟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乙亥,刘瑾矫诏列刘健、谢迁等五十三人为奸党,榜示朝堂。戊申,立内厂,刘瑾领之,尤酷烈,中人以微法,无得全者。五月己巳,度僧道四万人。六月己卯,河决黄陵冈。”从这些记载中,便能瞧出这一年里,朝廷政令繁杂,既有关乎官员任免的举措,又有刘瑾那等为了巩固权势而使出的狠辣手段,还有那黄河决堤这般关乎民生的灾患,整个大明的局势可谓是错综复杂,百姓们在这漩涡之中,艰难求生,哪还有心思去管那些朝堂上的风云人物,哪怕如王阳明这般渐渐声名远播之人,于普通世人而言,也不过是个遥远的谈资,他们心心念念的,只是自家的温饱罢了。

在这一年,杭州城里有个叫周福的年轻书生,生得眉清目秀,透着一股文雅之气,只是因家境贫寒,那衣衫都打着不少补丁,显得有些破旧。他性格温和,待人诚恳,骨子里却有着一股倔强,一心想着通过科举出人头地,改变自家的穷苦境况。可这科举之路哪是那般好走的,连年的落榜让他的生活越发困窘,如今也只能在这杭州城中,靠着给人代写书信、教教孩童识字,勉强维持生计。

初春的杭州城,西湖边的垂柳已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微风拂过,柳枝轻摇,似是在舞动着春的旋律。湖边的游人三三两两,或漫步赏景,或吟诗作画,好一番惬意的景象。可周福却无心欣赏这春日美景,他早早地来到了城中的集市,寻了个角落,摆上一张小桌,放上笔墨纸砚,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代写书信”四个字,便坐在那儿,等着有生意上门。

“周先生,今儿个来得挺早呀。”旁边卖字画的张大哥笑着跟他打招呼。

周福微微一笑,回道:“张大哥,早啊,我这得早点来,多挣几个钱,家里还指望着我呢。”

张大哥点点头,叹了口气说:“唉,咱这穷苦人,活着就是不容易呀,你这有学问的,以后定能有大出息,不像我,就靠卖点字画糊口咯。”

周福听了,苦笑着说:“张大哥,您可别打趣我了,我这连年科举不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呢,现在就盼着能多挣点钱,让家人吃饱饭就知足了。”

正说着,一位老者走了过来,看着周福的摊子,问道:“小伙子,你这代写书信,多少钱一封呀?”

周福赶忙站起身来,恭敬地回道:“老伯,不贵的,看您这字数多少,简单的几个铜板就行,复杂些的,十几二十个铜板,您放心,我一定写得工工整整的。”

老者想了想,说:“那行,你帮我给在外地的儿子写封信吧,就跟他说说家里的情况,让他别惦记,好好做事。”

周福应了一声,便拿起笔,蘸了蘸墨,一边听着老者讲述,一边认真地写了起来。他的字迹清秀工整,那一笔一划之间,尽显书生的功底,老者在一旁看着,不住地点头称赞。

写完信后,老者付了钱,满意地走了。周福看着手里的铜板,心里挺高兴,想着今天算是开了个好头,要是再多来几个生意就好了。

可这集市上的生意,本就时好时坏,有时候一整天下来,也没几个人来找他代写书信。到了晌午,周福肚子饿得咕咕叫,他看着手里仅有的几个铜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去买个馒头充饥。

来到馒头摊前,周福递过去两个铜板,买了一个馒头,刚准备吃,却见几个富家子弟骑着马从集市上经过,那马蹄扬起的尘土溅了周福一身,馒头也差点掉在地上。

“哟,这不是那个穷书生吗?怎么,还在这儿代写书信呢,这能挣几个钱呀,不如跟我们去寻点乐子,说不定还能挣大钱呢。”一个富家子弟笑着调侃道。

周福皱了皱眉头,没好气地回道:“我这靠自己的本事挣钱,虽挣得不多,但也心安理得,哪像你们,整天只知道玩乐,不务正业。”

那富家子弟一听,脸色顿时沉了下来,说道:“哼,你个不知好歹的东西,敢教训我们,活得不耐烦了吧。”说着,便要下马过来找周福的麻烦。

旁边的几个同伴赶忙拉住他,劝道:“算了算了,跟这穷书生计较什么,咱还有事儿呢,别在这儿耽误时间了。”

那富家子弟这才哼了一声,骑着马扬长而去。周福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又气又无奈,想着这世道,怎么这些富家子弟就如此跋扈,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