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41章 边塞四诗人(2 / 2)
作品:《答题:从始皇开始》1. 生平经历:
早年落魄:高适出生时家境已逐渐衰败,他二十岁时前往长安求仕无果,后游历梁宋等地,并定居宋州,曾一度以耕钓为生,甚至到了乞讨的地步。
入仕曲折: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曾落第。后来受到张九龄之弟张九皋赏识,被推举为封丘尉,但因官职卑微、难以实现济世之志,于公元 752 年辞官。
中年机遇:天宝十二年(753 年),经节度判官田良丘推荐,高适入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受到哥舒翰的赏识,担任左骁卫兵曹、充任节度使府掌书记。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先后辅佐哥舒翰守潼关,向唐玄宗献策等,逐渐受到朝廷重视。
晚年显达:安史之乱期间,高适先后出任淮南、剑南节度使等职。后来还陆续担任过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等,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 年)正月,高适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2. 文学成就:
诗歌题材广泛:
边塞诗:高适三次出塞,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成为盛唐边塞诗的领军人物。其边塞诗既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塞下曲》;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如《蓟门行五首》;还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等问题,例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民情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改善民生的理念,代表作有《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封丘县》等。
咏怀诗:数量较多,抒写了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如《别韦参军》《封丘作》等。
艺术风格独特:意气高昂,慷慨悲壮,以质实的古体见长,气质沉雄,境界壮阔,以浑厚骨力取胜。
3. 历史地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在唐代诗坛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边塞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字季凌(一作季凌,又说一作季陵),生于洛阳,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是唐代着名诗人。其相关信息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