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24章 官止神行(1 / 1)
作品:《儿童成语故事新大全》官止神行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有一个名叫清平镇的地方。镇中住着一位名叫墨渊的年轻画师,他天赋异禀,尤其擅长绘制山水画卷。墨渊作画时,全神贯注,常常沉浸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
有一日,一位名叫苏瑾的书生路过清平镇。苏瑾为人儒雅,对诗词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听闻墨渊的画技高超,便慕名前来拜访。当他踏入墨渊的画室时,只见墨渊正站在一幅巨大的画布前,手中的画笔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在画布上自由挥洒。
苏瑾静静地站在一旁观看,只见墨渊作画的速度极快,笔触流畅,线条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墨渊时而浓墨重彩,描绘出高山的雄伟险峻;时而淡笔轻描,勾勒出云雾的缥缈空灵。苏瑾不禁暗自赞叹,他从未见过如此充满神韵和生命力的画作。
待墨渊完成画作,苏瑾上前恭敬地行礼,说道:“墨渊兄,你的画技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我观你作画之时,犹如神来之笔,毫无停滞之感,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墨渊微微一笑,说道:“苏兄过奖了。我作画之时,心中早已勾勒出山水的全貌,画笔只是将我心中之景呈现于画布之上。一旦动笔,便不再拘泥于技巧和形式,全凭心中的灵感和意境引领,此所谓‘官止神行’。”
苏瑾若有所思,他想到自己在读书作文时,常常过于注重字词的雕琢和格式的规范,而忽略了文章的神韵和内涵,导致文章虽工整却缺乏感染力。他觉得墨渊的话犹如一盏明灯,为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苏瑾在清平镇停留了几日,与墨渊每日探讨诗词书画。在墨渊的影响下,苏瑾的文风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尝试放下心中的束缚,让思绪自由驰骋,用文字去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悟。
不久之后,苏瑾告别墨渊,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场上,苏瑾回想起墨渊作画时的情景,他深吸一口气,静下心来,让自己的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般奔腾起来。他不再纠结于文章的格式和用词的华丽,而是专注于表达自己对时政的见解和对民生的关怀。他的笔触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他。
科举放榜之日,苏瑾惊喜地发现自己名列前茅。他深知,这都得益于墨渊的启发,让他学会了在创作中运用“官止神行”的境界。
苏瑾高中之后,被任命为一方县令。他怀着满腔的热忱和抱负,前往任职之地。在治理地方的过程中,苏瑾也将“官止神行”的理念运用其中。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治理模式和繁琐的官场规矩,而是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需求和疾苦。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制定政策和措施,迅速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民生问题。
有一年,苏瑾所在的县城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按照以往的惯例,官府通常会开仓放粮,组织百姓祈雨。然而,苏瑾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发现县城周边有一条河流,由于河道堵塞,导致水流不畅。于是,他果断地组织百姓疏通河道,引河水灌溉农田。同时,他还鼓励百姓种植耐旱的作物,并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在苏瑾的带领下,县城顺利地度过了旱灾,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
在文化教育方面,苏瑾也打破常规。他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四书五经的教学,而是邀请了各地的学者和艺人来到县城,开设了各种学堂和讲习所,教授天文地理、医药算术、音乐舞蹈等知识和技能。他认为,只有让百姓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才能真正地推动地方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瑾的政绩斐然,他的名声也渐渐传开。朝廷得知他的才能后,决定将他调往京城,委以更重要的官职。
在京城,苏瑾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官场环境和政治局面。但他依然秉持着“官止神行”的信念,不为官场的权谋和利益所诱惑,专注于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制定和改革措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在一次关于国家税收制度改革的讨论中,众多官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苏瑾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税收方案。该方案既考虑到了国家财政的需求,又兼顾了不同阶层百姓的承受能力。他的方案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支持,但也遭到了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反对。然而,苏瑾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据理力争,详细地阐述了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最终,在皇帝的支持下,苏瑾的税收改革方案得以实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国家的财政收入得到了大幅增长,百姓的负担也有所减轻。
苏瑾的一生,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在官场治理中,都始终践行着“官止神行”的理念。他的故事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佳话,激励着后人在追求艺术和事业的道路上,勇于突破束缚,让心灵自由翱翔,达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