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52章 第四课4(1 / 1)

作品:《教历史课,没想到在诸天万界直播

“大家可以看一下,书上的史料阅读,然后思考一下尊崇儒术的理由,他对历史有什么作用。又为什么建立刺史监察制度。”悠然说道。悠然觉得这样助于学生们了解当时汉武帝所要采取的原因。

(史料阅读

董仲舒详细叙说了“尊崇儒术”的理由;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在广袤无垠的天幕之下,回首往昔,汉武帝刘彻之前的历任帝王,实际上从未曾萌生过将某一种思想独树一帜地奉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念头。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汉武帝竟能萌生出这般惊世骇俗的构想。

此刻,淳于越正恭恭敬敬地站立于朝堂之下,内心早已被喜悦填满。想当初,秦始皇对他们这些儒生并不看重,瞧瞧天幕所说的这局面!待到日后,便能知晓朝廷将会如何尊崇儒家学说了。更加重视,而他们美好的未来就会到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扶苏那愈发迷茫的心境。长久以来,他一心修习儒家经典,可当得知后来大秦帝国走向覆灭之时,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并逐渐尝试着做出改变。然而,眼前所见的却是汉武帝毅然决然地将儒家列为国家的主流思想。面对如此情景,扶苏不禁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汉武帝作出这般重大的决策呢?

秦始皇看着扶苏的样子,还有殿内所有的臣子的表现,都尽收眼下。大秦重视法家,也正是因为法家才会七国之中胜出,战胜六国。但是自从天幕出现后他慢慢的发现法家重要但是对于现在的大秦,也要有所改变。

此刻,秦始皇凝视着天幕之上所呈现出的关于汉武帝的种种事迹。仔细思索一番后便不难发现,这位汉武帝实则仅仅将儒家思想当作一种统治工具罢了。他本人并非真正信奉儒家学说之人,从其后续的一系列行为举止便可洞悉一二,尤其是与秦始皇相对比时,这一点更是彰显无遗。

要知道,汉武帝对于权力、对于朝堂局势的把控有着极为明确且独到的见解。唯有亲身坐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方能真切体会到其中的微妙之处。秦始皇望着身旁的扶苏,不禁暗自摇头叹息。他心中满是感慨,无比艳羡大汉王朝接连出现数位堪称英明之主的君王。反观当下的扶苏,尚且还不具备撑起整个大秦帝国的能力与气魄。更何况如今的大秦,已然陷入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之中。

然而,就在秦始皇为此忧心忡忡之际,他的目光忽然被天幕上所展示的“分封和郡县并行制”吸引住了。刹那间,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犹如一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空。紧接着,他开始深入思考如何能更好地推行这种制度,并使之发挥最大功效以巩固大秦江山。而后来,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思考的重要性——“推恩令”应运而生,成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一剂良方。

如今的大秦帝国,也许唯有采用这种方式逐步推进,方可实现长治久安。尽管秦始皇有着气吞山河、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渴望一举解决所有问题,但天幕早已昭示众人,他终将离去。因此,将一个稳定繁荣的大秦交到扶苏手中,显然比任何其他目标都来得更为关键。

与大秦不同,刘邦及其后人所追求的则是牢牢掌控大汉江山。无论是汉武帝刘彻采取何种手段,只要能确保大汉政权紧握在手,并展现出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即可。至于推行怎样的思想学说,他们并未过多纠结。

刘启和刘恒父子亦是如此,他们所采纳的各种学说不过是为了更有效地治理国家而已。于他们而言,一种行之有效的统治工具远比某种特定的思想学说重要得多。否则,刘恒在登上皇位之后,又怎会推行黄老学说中的“清静无为”理念呢?然而,这一选择并非毫无道理可言。当时的大汉历经战乱,土地贫瘠,民生凋敝。在此背景下,实行“清静无为”政策有助于休养生息,激发社会活力,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从而让整个大汉王朝逐渐走向安定昌盛之路。

汉武帝此时尚未正式推行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但心中已然萌生出一个朦胧而坚定的念头。为了让大汉王朝能更紧密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儒家学说无疑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项。毕竟,儒家所倡导的君臣、父子之道,对于统治偌大的帝国而言,实乃不可或缺的利器。

汉武帝深知,此决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方才敲定。如今既已明晰自身后续的行动方向,那么接下来便是付诸实践之时。只见他龙颜大悦,朗声道:“董仲舒,朕准了!”

一旁的董仲舒闻言,自是喜不自禁。此刻,天幕之上众人皆知其名,这意味着他所提出的这项国策将流芳百世,为后人传颂。这种千古留名的荣耀,任谁也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之情。况且,有了此番圣眷加身,日后陛下必定会对他加倍倚重。想到此处,董仲舒赶忙跪地谢恩道:“多谢陛下隆恩,臣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