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71章 河泊所探秘(1 / 1)
作品:《四方志保家卫国》在云南博物馆的学术报告厅内,赵教授刚刚结束了一场关于古代文化研究的精彩讲座,台下掌声雷动。此时的他,正与年轻的考古才俊腾站在报告厅的角落,深入地交流着一些学术上的新见解。两人相谈甚欢,正为一些新的考古发现思路而兴奋不已时,赵教授的手机铃声突然急促响起。
赵教授接起电话,脸色瞬间变得凝重。电话那头上级领导的声音严肃而郑重,告知他云南新出现了一个古墓,现场已出土大量极具研究价值的汉代封泥和简牍。初步勘查发现,封泥多达 500 余枚,涵盖“益州太守章”等珍贵官印封泥以及“宋虞之印”等私印封泥;简牍残片方面,已清理出字迹明显的有 200 余片,另有 1000 余片虽字迹不明显,但也能辨识出“滇池以亭行”等关键文字信息。领导要求赵教授立刻带队前往支援,期望他能凭借深厚的专业造诣与丰富经验,在这一重大考古发现里挖掘出更多深层次历史秘密。
赵教授放下电话,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与决然,转头对腾说道:“腾,有紧急任务,云南出现了一个古墓,我们得马上赶过去。”腾眼中一亮,毫不犹豫地回应:“教授,我随时准备出发。”
随后,赵教授迅速联系了队里擅长古文字解读的林博士、精通考古绘图与测绘的王工以及负责文物保护与现场安保协调的陈组长,简单沟通情况后,众人约定即刻在博物馆外集合。
在前往古墓遗址的车上,赵教授和腾开始仔细研究起已有的资料。腾率先开口:“教授,从‘益州太守章’能看出当时中央政权对云南地区的管辖力度,而那些私印封泥也许能为我们揭示当地的家族或者个人势力情况,这对构建汉代云南地区的社会结构框架极为关键。”
赵教授点头称赞:“没错,还有‘滇池以亭行’这几个字,很可能暗示着当时的交通或邮政传递体系,若能证实,将填补汉代地方行政与交通研究的空白。”
此时,林博士也在一旁补充道:“这些封泥和简牍如果能完整解读,对于研究汉代云南地区的行政建制、文化交流以及民间社会结构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王工则默默思考着如何在复杂的古墓环境中精准地进行绘图和测绘工作,以完整记录古墓的结构与文物分布,他喃喃自语:“古墓结构不明,绘图难度不小,得小心应对。”陈组长则在心里规划着到达现场后的安保布置与文物保护流程,毕竟出土文物数量众多,保护工作不容有失。
车辆一路疾驰,终于抵达了河泊所遗址附近。众人下车后,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到达后,他们看到考古工作人员们正紧张忙碌地工作着。赵教授迅速与现场负责人对接,了解到目前发掘工作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
原来,虽然出土了大量封泥和简牍,但古墓的整体结构还未完全探明,而且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文物的保护和现场的安全管理压力愈发增大。赵教授立刻根据现场情况分配任务。
他安排腾带领一组人协助现场工作人员继续小心翼翼地清理简牍和封泥,确保文物不受损坏。林博士则带领古文字研究小组在临时搭建的工作室里对已出土的文字资料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试图尽快梳理出其中的历史脉络。王工带着他的测绘工具,深入古墓,开始对古墓的各个墓室、通道进行精确的绘图和测量,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陈组长则加强了现场的安保巡逻,制定严格的文物出入库登记和保护制度,确保文物在发掘、整理和运输过程中的绝对安全。
腾在清理简牍时,发现一片简牍上有一些奇怪的符号,这些符号并不属于常见的汉代文字体系。他立刻叫来林博士,林博士仔细端详后,也皱起了眉头。
“这可能是一种当地特有的符号或者是某种失传的文字变体,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解读。”林博士说道。
于是,腾和林博士一起在古墓中寻觅更多可能带有这种符号的文物或者痕迹。在一个偏僻的墓室角落里,腾发现了一块刻有类似符号的石板。他们兴奋地将石板小心搬运出来,准备深入研究。
与此同时,王工在测绘过程中察觉古墓的一处墙壁似乎有夹层。他小心地敲开一部分,里面露出了一些精美的陶器。这些陶器造型独特,上面绘有一些色彩鲜艳但又难以理解的图案。王工迅速通知赵教授,赵教授赶来后,看着这些陶器,心中满是疑惑与惊喜。
“这些陶器的风格与我们之前熟知的汉代陶器有所不同,可能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艺术特色,这对于研究当时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赵教授说道。
随着工作推进,陈组长发现现场有一些不明身份的人在附近徘徊,似乎对古墓中的文物有所企图。他立刻加强安保措施,增派人手在周边巡逻,并与当地警方取得联系,请求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