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六十八回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1 / 1)

作品:《三字经奇缘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至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暴虐无道,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四海之内,英雄并起,皆欲推翻暴政,重振乾坤。

【 风云起 太原誓师 除暴隋 奠定唐基】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太原,这座位于华夏心脏地带的重镇,成为了风云激荡的中心。众多英雄豪杰汇聚于此,他们或是怀揣着满腔的正义与理想,或是出于对民生的关切与忧虑,纷纷挺身而出,誓师起义,誓要铲除暴虐的隋炀帝杨广,为天下百姓讨回公道,还我河山一个安宁。这其中,既有李渊父子这样的地方豪强,也有李世民、柴绍等英勇无比的将领,他们以太原为根据地,高举义旗,号召天下志士仁人共赴国难。

在这番纷扰动荡的乱世之中,有一位英雄人物,姓李名渊,字叔德,他来自陇西成纪,那里山川壮丽,人文荟萃。李渊承袭了唐国公的显赫爵位,更是以仁德宽厚着称于世,他深谙武艺,通晓兵法,且饱读诗书,极具政治远见。他的心中涌动着雄图大志,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怀揣着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伟大理想。

一日,夜幕低垂,繁星点点,李渊身处繁华的太原府邸,却因忧国忧民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独自一人走到庭院中,抬头仰望那浩瀚苍穹,心中涌动着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深深关切。

李世民,作为李渊的儿子,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英勇与智慧,更是在隋朝末年的动荡时局中展现出了非凡的英明果敢之气质。他深知隋室昏庸无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犹如掉入无边黑暗,而这一切都预示着天意要灭亡隋朝。

李世民抬头看着父亲李渊,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他深知李家世受皇恩,对于隋朝的覆灭,他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此刻,他挺身而出,顺应着天意和民心,决定起兵反隋,为的是拯救那些饱受苦难的人民,为的是恢复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为的是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新世界。

当李渊听到儿子这番肺腑之言时,他的内心深处被深深触动了。他沉思良久,思索着儿子的提议以及家族的未来。最终,他被儿子的话语所打动,决定响应儿子的号召,一同承担起这个重任,为天下百姓谋求福祉,开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次日清晨,李渊召集了包括裴寂、刘文静等核心亲信将领在内的密室会议,研讨关乎国家命运的重要决策。这些心腹将领们齐聚一堂,共同分析当前的形势,探讨应对之策。裴寂首先发言,他声音铿锵有力,直指要害,认为隋朝统治者腐败无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推翻暴政、建立新秩序的时候。刘文静也附议道,现在已经是最好的时机,应当迅速行动,起兵响应,以顺应天意,为百姓谋求福利。

在得到了所有心腹将领的支持后,李渊心中已经有了决定。他随即决定在太原城头召集所有三军将士,亲自向他们传达自己的决心与愿景。他站在高高的城楼之上,目光如炬,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诸位将士,我们皆食隋禄,受其庇佑,然而隋室无道,沉迷享乐,不顾百姓死活。如今百姓流离失所,哭声遍野,实乃国家之大不幸。我李渊在此发誓,将顺应天意,起兵除暴安良,恢复中原之安宁。诸君愿随我共赴国难吗?”

话音刚落,三军将士们齐声高呼:“愿随国公,誓死效忠!”他们的声音如同雷鸣般震耳欲聋,直冲云霄,士气如虹般高涨。这一刻,李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决心,他知道,自己所选的道路虽充满挑战,但有了这些忠诚的将士们的支持与陪伴,必将勇往直前,直至胜利的曙光降临。

于是,李渊在太原正式誓师,以“废昏立明,拯救苍生”的大义名号,振臂高呼,掀起了反隋的旗帜。这一举动,立刻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响应和支持,他们纷纷加入李渊的队伍,队伍迅速壮大,声势浩大。李渊自任大将军,而李世民则作为他的副手,一同肩负起反隋的重任。他们领兵数万,浩浩荡荡地向关中进发。沿途所过,百姓夹道欢迎,人头攒动,旗帜飘扬,场面壮观。这些百姓都是被隋朝的暴政所压迫的,他们看到李渊和李世民的队伍,就像看到了救星一样,纷纷响应他们的号召。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李渊的大军很快就攻克了霍邑,大败隋将宋老生。这一场胜利,让李渊的士气大振,更加坚定了他们反隋的决心。随后,李渊的大军又连克临汾、绛郡等地,直逼长安。

隋炀帝杨广闻讯李渊父子起兵反叛,迅速派遣大军前往镇压,然而这支军队在战场上屡遭挫败,无法阻挡李渊父子的进攻。这令隋炀帝大惊失色,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统治竟然如此脆弱,这么快就面临着被推翻的危险。

终于,在大业十三年,李渊父子率领的大军兵临长安城下。这座古老的城市,曾经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此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城中守将见大势已去,无法抵挡李渊的进攻,最终选择开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