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63章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鸡晚(2 / 2)
作品:《唐朝的草蜢》具体上朝时间规定是从唐朝开始的,乃“五更三点”。
杜甫有两首诗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其中之一的前两句是: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所谓御床,就是皇帝的龙椅,而鹓行则是指朝官的行列。意思不言而喻,当时官员们五更三点就要上朝了。
五更三点出自《宫词》五更的第三点,约是早五点十分左右。
这天都不亮呢,朝臣四点多就得起床出门,真可谓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鸡晚
不过也是受姬云过年讨喜要压岁钱的启发,李世民早早把廊下食给弄了出来
历史上廊下食就是起源于唐代,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是基于朝参百官的实际需求而设立,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早朝礼仪形式。在唐代,参加早朝的百官凌晨就要起床上朝,来不及吃饭,如果退朝稍晚就会饿肚子。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十二月,下诏“所司于外廊置食一顿”,也就是说在早朝之后,朝廷有关部门要在朝堂外廊设食招待朝官一顿,以示优劳。
因为这顿饭是在朝堂外的廊庑之下进行,所以又称“廊下食”。
后来逐渐完善之后被玩歪了,廊下食由官署供给,慢慢变成早朝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廊下食的过程中有相当严格的礼仪规定,官员如果有“行坐失仪语闹”等行为,就要被罚掉一个月的俸禄。廊下食之后,官员们都回到本部门料理公务,若“百司无事,至午后放归”,整个朝参才算结束。
在唐代,百官廊下食的等级规格、四季差别、节日追加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据《唐会要》记载,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朝廷下诏“常参官职事五品以上及员外郎供一百盘,羊三口,余赐中书门下供奉官及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百官六参日、节日加羊一口,冬月量造汤饼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枣、栗、荔枝、桃、梨、榴、柑、柿等”,六品以下参与廊下食的官员,节日的时候也有加餐,“寒食加饧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加煎饼,正月十五日、晦日加糕糜,五月五日加粽,七月七日加斫饼,九月九日加糕,十月一日加黍臛”。
廊下赐食的等级差别、供料多少,显示了官员因品级不同而享受待遇的高低差异。官员们在参加廊下食的时候,除了吃饭之外,还要“因食而集,评议公事”,因此,廊下食除了可以解决官员们的实际需要之外,还是督促官员“议政事”的一种手段。另外,由于廊下食有严格的官品位置排列、品食的先后次序以及揖让等规矩,还能起到约束官吏行为、维护统治秩序的作用。
而且,官员们通过聚餐,还可以彼此联络感情,达到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团结协力。
官员有中午饭,但是他们下午三点就下班了(根据《钦定六部处分则例》推断下班是三点到四点,这里按照三点设定)
中午吃得饱饱的这些官员,下班的时候处于精神饱满的状态,这又没有KTV,怪不得平康坊繁华呢,都是他们没事干呗
现在皇帝也看倾城排演的大戏,那大臣自然上行下效,看戏多好?
转天刚到下午,不少人已经出发等着看戏了
安善坊很大,现在光是进去要就收钱,有些人就不乐意了,凭什么?
这有人拿着土喇叭喊话:昨天免费让看了一场,可人家都是要吃饭的。这天底下哪有白吃白拿的说法?
有人愿意花钱进去,进去了还不忘嘚瑟一下:进的早占个好位置,近距离看戏,晚了,那可就啥都看不着咯
这带节奏的一搞,花钱进去抢位置的大有人在
更何况,只有靠得足够近才能看到表演时摘下面纱的倾城
这就是一种效应,比如卖的食物正好够一百个人吃,当其中有一个不够吃的时候,那个人就会加价购买食物,其他人怕自己那份被买走,慢慢会把食物的价格哄抬上去。这就是商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