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58章(1 / 2)
作品:《影视:从闯关东开始》第158章
1942年开始,随着德国的战时体制转型完成,德国依托略优于苏军的人力、武器,以及尚有明显优势的军队素质,重点进攻莫斯科、高加索,将战线推至伏尔加河一线并沿河构建防御工事。
从1942年的实际战事进程来看,德国在占有人力、武器的优势情况下,完成上述的战略目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那么,至1942年结束,毛熊将失去70%的人口及工业,以及大部分粮食主产区,其战争潜力被基本摧毁,失去反击德国的实力。
同时,将波罗的海、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仆从国参与防线的驻守。
1943年开始,若毛熊仍然能够维持斯大林并且继续战争的话,那么德军集中一支突击力量(可类比1942年的南线,不需要投入全部力量)攻占乌拉尔工业区,彻底摧毁毛熊的战争潜力。
并且抽调可观的陆军力量充实大西洋防线、意大利阻挡盟军进攻(实际上1943年的盟军进攻规模有限,只要德军投入部分主力即可挫败盟军进攻)。
1943年底将陆军主力充实至西线,彻底打消盟军大规模渡海作战的企图。
至于后续怎么发展,按我的理解不是短时间能够决定的。
盟军将长期无法进攻欧洲,德军也无力进攻英国,至于后续德国能否整合欧洲和英美进行决战还是长期对峙或者和谈,都不是能预料的了。
实际上德国从1943年斯大林格勒失败后才开始战时体制转型,军火生产快速增长并于1944年达到顶峰。
1944年德国的军火产量超过1941年2倍以上,其中飞机产量甚至达到6倍以上(实际上如果1941年就转型的话,由于盟军轰炸未成气候,可以将飞机改造更多的坦克、大炮),与同时期的毛熊相比各主要技术兵器各有高低(德军的飞机卡车有明显数量优势,毛熊在坦克火炮数量有优势)并且总体有一定优势。
同时考虑德军武器的质量优势,德军的总体武器优势将更明显;
要知道当时盟军的战略轰炸达到最高潮,并且主要资源产区已失守,乐观估计没有战略轰炸及资源产地失守的话还可以增产30%。
再来看人口,德国当时有6500万人口(主要为德意志人,其他民族可忽略),在占领奥地利、捷克、东欧之后,总共可以动员9000万德意志人。
毛熊战前人口1.6亿,其中俄罗斯族9000万,在1941年底损失30%的人口(白毛熊、二毛居多)情况下,尚余人口1.1亿,其中俄罗斯族已不足8000万;
从上述对比,毛熊已没有人口优势,甚至在战争意志最坚决的毛熊人已处于劣势。
那么,在相同的动员能力下,同样转入总体战的德国至少将与毛熊具有同等的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