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25章 江东暗流(1 / 1)

作品:《重生:黄天当立,大汉赴死

夷陵之战与山坳追击的硝烟渐渐散去,然而天下局势却如暴风雨前的海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汹涌。太平道经此一役,虽声名远扬且威望大增,但也意识到自身力量仍需进一步凝聚与拓展,方能在这乱世之中真正掌控乾坤。张一凡与诸葛亮等核心人物审时度势,决议将战略重心暂移江东,全力经营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以图固本培元,为未来的宏图霸业筑牢根基。

江东之地,沃野千里,民生富庶,本是鱼米之乡。然连年征战,尤其是司马懿与东吴联军对太平道据点的攻击,使得当地经济凋敝,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农田荒废,商旅不行,城镇乡村处处可见断壁残垣,哀鸿遍野之象令人痛心疾首。太平道深知,欲得江东民心,必先恢复生产,改善民生。于是,张一凡下令,派遣得力干将深入各地,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同时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农桑。一时间,江东大地田间地头再现忙碌身影,百姓们虽面容憔悴却眼中重燃希望之光,辛勤劳作,期盼着来年的丰收能够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

在民生恢复之际,太平道亦未忽视军事力量的建设与整合。诸葛亮亲自谋划,在江东各地广设兵营,招募青壮年入伍,加强军事训练。他将太平道的先进军事理念与战术传授给士兵们,训练他们的协同作战能力与战斗技巧。同时,注重兵器的打造与改良,设立专门的工坊,召集能工巧匠,打造锋利的刀剑、坚固的铠甲以及威力强大的攻城器械。太平道在江东的军事力量日益壮大,犹如一支沉睡的雄狮,逐渐苏醒,令周边势力不敢小觑。

然而,太平道在江东的种种举措,却引起了东吴内部一些势力的警觉与不安。以陆逊为首的东吴将领们,对太平道的迅速崛起心怀忌惮。他们深知,太平道的野心绝不止于恢复江东的繁荣,其最终目的乃是统一天下。若任由太平道在江东坐大,东吴必将面临被吞并的危险。于是,陆逊等人暗中串联,在东吴朝堂之上进言孙权,力陈太平道的威胁,劝说孙权采取措施遏制太平道的发展。

孙权本就对太平道心存疑虑,在听取了陆逊等人的建议后,内心的天平逐渐倾斜。他虽忌惮太平道的实力,但也不愿轻易放弃江东的自主权。经过深思熟虑,孙权决定采取两手策略。一方面,表面上与太平道维持友好往来,互通贸易,甚至派遣使者前往太平道营地,送上礼品,以示友好;另一方面,却在暗中加紧军事部署,调遣精兵良将驻守江东战略要地,加强边境巡逻,防范太平道的突然袭击。

在太平道内部,对于东吴的态度转变亦有所察觉。诸葛亮敏锐地洞察到东吴的阴谋,他深知,与东吴之间的和平局面难以长久维持,一场新的冲突似乎已在酝酿之中。为防患于未然,他建议张一凡加强情报收集工作,派遣密探深入东吴各地,探查东吴军队的动向、粮草储备以及朝廷决策等重要情报。同时,在江东各地布置眼线,密切监视东吴官员与将领的一举一动,以便及时掌握东吴的动态,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

一日,太平道的密探传来消息,称东吴正在秘密集结大军,意图对太平道在江东的一处重要军事基地发动突然袭击。诸葛亮得到情报后,立即与张一凡商议对策。他们决定将计就计,在东吴军队来袭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以震慑东吴,使其不敢再轻易挑衅。

太平道迅速行动起来,调遣精锐部队前往预定地点。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在山谷两侧埋伏弓箭手和步兵,在山谷出口处设置陷阱和路障。一切准备就绪后,只等东吴军队自投罗网。

东吴陆逊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太平道军事基地进发。他自以为此次行动神不知鬼不觉,定能打太平道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当东吴军队进入山谷后,突然四周喊杀声四起,太平道的伏兵如从天而降,箭如雨下,东吴士兵顿时陷入混乱。陆逊心中大惊,他深知中了埋伏,但事已至此,唯有拼死一战。他指挥士兵们组成防御阵型,试图突围。

但太平道的伏兵早有准备,他们利用战术配合,不断冲击东吴的阵型。弓箭手在山坡上持续射箭,压制东吴军队的火力;步兵则从两侧杀出,与东吴士兵展开近身搏斗。太平道的士兵们个个勇猛无畏,他们在诸葛亮的精心训练下,战术素养极高,东吴军队渐渐难以抵挡。

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太平道的一支奇兵从东吴军队后方杀出,截断了他们的退路。这支奇兵由太平道的年轻将领姜维率领,他率领士兵们绕过山谷,趁东吴军队不备,突然发起攻击。东吴军队腹背受敌,顿时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四散奔逃。

陆逊见大势已去,心中懊悔不已。他深知此次战败,不仅使东吴损失惨重,更将使东吴在与太平道的博弈中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但他身为将领,岂肯轻易投降。他率领着身边的亲信士兵,拼死抵抗,试图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