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三百一十九章 绣花厂正风光(1 / 2)

作品:《城一代的奋斗史

人逢喜事精神爽,绣花工厂正风光。

所里的绣花厂开办一年多,因为《河南日报》刊发了一篇长篇通讯《木兰绣花厂里的花木兰》而名声大造,越发风光起来。

局里把该厂成功的经验向全系统推广。说项目选的好,十分适合劳教人员的劳动教养,学员学会绣花技能,出所走向社会,就能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经济效益也不错,该厂的绣花产品供不应求,远销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每年都可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该项目,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可谓劳教系统的典范。

做外贸的省抽纱品进出口公司给厂里送来一面锦旗,作为合作伙伴,称赞该厂“坚守信誉,质量优良”。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了一面红旗,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认为该厂“重合同,守信用”。

市工商局举办工商杯工商管理法规知识竞赛,邀请了冷士仪所长做颁奖嘉宾,给获胜者颁发了奖杯。绣花厂的两位厂长作为特邀代表也应邀出席。市电视台做了报道,《郑州晚报》也刊发了消息,一时风光无限。

当然,参加这类活动,不是没有成本的,也是要出点血的。可是,送几条绣花门帘给参赛选手当纪念品,还是比自己去电视台做广告掏钱要少很多,还是很划算的。

绣花厂名声在外,外出办事就好办了很多。部局压减了很多投资项目,但绣花厂的升级改造项目却没有受影响,20万投资提前一个月到位。

现在,绣花厂利用这20万元投资,又新购入20台工业平缝机和十几台万能绣花机。经过更新改造,生产能力将提高近一倍,而且可以生产更高品质绣花产品,经济效益也将大为提高。一旦改造彻底完成,绣花厂可就更加风光了。

与此相对比,康午辅的织布厂就有点黯然失色了。想来也是老康自己的失策,原来有几个人能够跑原料、进棉纱,多少都能干点活。老康要减员增效,把几个招聘的纺织工厂老人都撵走了,剩下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原材料购进一再吃紧,做管教的几员女将又一筹莫展。老康成天忙得团团转,仍然让机器吃不饱,20台织布机从来没有火力全开。年前新安装的6台织布机,至今还没有配齐零件,没法开,也顾不上拾掇,也没有足够的原料让它们去吃,所以一直是闲置设备。即便如此,老康还想着多支走一个干部,不负担那么多人的工资。连李勃都担心,老康年终的承包指标如何完成。

罗建军的纸管厂还比较平稳,但也在暗中较劲,实力也不可低估。

绣花厂的业务员老郭,扛着一根细长的竹竿,横横拉拉地来到前院。他那个样子实在有点小题大作,甚至有些滑稽可笑。一根细竹竿,如何拿不顺手,何必如挑担子一样横在两个肩膀头之上?

走进了才看清,竹竿的上头缠绕了一挂电光火炮。不年不节的,放炮作甚,到底有何喜事?

原来如此!李勃往大门口看,市外贸公司一行数人在绣花厂三位厂长的带领下,为首的一个半截老头,双手托着一面锦旗,笑盈盈地缓步走来。

到十字路口,就要进入两座办公楼中间的大路,耿二花大队长吩咐:快点,放鞭炮!

老郭举起的一挂电光火炮就噼里啪啦响起来。不料,刚燃放了三分之一,突然不接气了,鞭炮哑了火,连青烟也不冒了。停了一分多钟,老郭赶紧再用打火机点燃,打了几次,都被风吹灭。老郭只好先点燃一根香烟,用烟头去点,这挂鞭炮才噼里啪啦又响起来。

一挂火鞭放完,炸开的碎屑被风吹走,地上落下一大片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