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百五十二章 面授辅导(1 / 2)

作品:《城一代的奋斗史

李勃在昨天晚上,专门和所里的几个同事跳进刘湾水库,痛痛快快地洗了一个澡,浑身上下为之一爽,就是为了今天能聚精会神地听面授辅导讲座。

省政协礼堂,灯光柔和,电扇吊在天花板上,呼呼地转动着,舞台上放着一排桌子,铺着白色的台布。礼堂的正门面朝东,南北两面都有配楼,大白天,里面也显得灰暗。礼堂中一排小木桌,椅子是木制支架,弹簧沙发垫子,并不豪华,若论起规格档次,尚不如某些小企事业单位的会议室。

这座礼堂确实显得破旧了,看四周一幢幢新楼,相比之下,李勃觉得政协那帮老头老太太们,守旧不图新。同时,也有些莫名其妙,他们难道就没有一点想法吗?

面授是鲁迅文学院函授部组织的,第一个被请上台的就是省作协的主席田中禾老师。

田主席四十七八岁的样子,面色清癯,戴一副黑塑料框的眼镜。上台第一句话就是:“文学的功能就是欺骗青少年。”

在场的学员来自周边4个省份,100多人,现场立刻一片哗然。

田主席结合自身经历做了一番解释,大家才有所顿悟,大都释然了,会场也安静下来。而后,田主席步入正题,开讲“文学的困惑和人生的危机”。

李勃从没有接触过文学名家,这也是第一次可以面对面聆听专业作家的讲授,许多见解都是闻所未闻,观点也新颖别致,实在是一堂生动的文学讲授课。

省文联主办的《当代人报》执行主编顾丰年老师介绍了编辑部内部的一些事,引起了李勃浓厚的兴趣,使他对作者投稿,编辑收稿、审稿、定稿、发稿的一套流程了然于胸,这对将来写稿、投稿大有裨益,犹如有了一盏指路明灯。

省作协的青年作家郑彦英,以自身的经历,讲述了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专业作家的心路历程,对李勃和一众学员很有启发,也很有示范作用。

函授部的付堃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鲁迅文学院的历史和函授部的使命。他说: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丁玲等一批从延安来的革命作家,即向中央政府呈报了《创办文学院建议书》。明确指出:‘按文学艺术各部门来说,文学是一种基础艺术,但我们有戏剧、音乐、美术各学院,恰恰缺少文学院,所以有创办文学院之必要。’

经过半年多筹备,1950年10月,中央文学研究所在鼓楼东大街103号一座四合院里宣布成立。出席成立大会的有郭沫若、茅盾、周扬、沙可夫、李伯钊、李广田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巨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吸引下,郭沫若、胡乔木、周扬、茅盾、郑振铎、叶圣陶、老舍、曹禺、艾青、何其芳、张天翼、田间等一批卓越诗人、作家、理论家、教育家、戏剧家走上研究所的文学讲台。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迅速脱颖而出。马烽、西戎、陈登科、唐达成、邓友梅、玛拉沁夫、张志民、苗得雨,以及《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红色娘子军》的作者梁信等使中国文坛变得多彩而活跃。作家梁斌,在这里边创作边工作,写完了《红旗谱》。

1954年,中央文学研究所改名中央文学讲习所,归属中国作家协会。

1958年,讲习所被停办。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文学复苏,文讲所又开始恢复。但因没有固定校舍,到处租房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