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三十二章 实践方得真知(1 / 2)
作品:《四合院之惬意人生》60年代初期的中国工业最急缺的到底是什么?
是技术!是配方!是机器!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急缺的,最急缺的其实是缺少工业标准的问题。
这是李想跟着教授们后面开小灶,总结出来的答案。
别说生产标准没有头绪,甚至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目前都还是各自其说。
先说生产标准,现在所有工厂里面用的机器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有的时候一个车间你都找不到重样的机器。
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国家,那里面的参数肯定就是按照生产国家的标准制定。
你用着别国的参数标准,生产着自需尺寸的零配件,用的材料的也不符合使用标准,只求大小相适就行,不说这生产出来的零配件它品质几何。
就说这机器长期差异参的工作着,它肯定坏的比正常使用的快,一旦坏了,工厂没有修理的技术和相应的零件更换,就得求人生产国来帮你,这个花费有时候不比买新机器少多少。
再来说这质量标准,现在就连同一个厂家同一批次的产品,质量都有上中下之分,也没有质检这一说法,所以导致老百姓们经常能买到瑕疵品。
比如开水瓶第一次使用就爆胆呀。
胶鞋第一次雨天穿就脱胶,导致鞋底分离呀。
茶缸的盖子焊死在缸身上,死都拔不开呀。
有的钢笔不出墨,有的钢笔出的墨都能把纸给糊透了。
此类的事件屡屡发生,劣品率之高,放在现世这些工厂估计早就被罚倒闭了。
可现实却是这些工厂如今过的很滋润,因为上面主抓的是产量,而不是质量。
李想觉得,哪怕其他不论,但就一个安全标准提前几年提出来,每年的工伤折损率估计都要少一半。
要是真的有功德一说,单靠这个,配享太庙也是可以想想的。
可惜他现在人微言轻,这么大的工程量需要靠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一一做梳理。
靠他一人也不知道哪年能搞出来。
单就学校的书本资料就已经够乱了,更别提实践中还有大把书里不曾出现过的问题。
他倒也不是没和教授或者要好的同学旁敲侧击的谈过,但是现在的人好像对这类信息都不太敏感。
对于他们来说工厂每年都有伤亡指标,那出现工伤事件就说明是在预测之内的,否则上面为什么要同意这种指标。
李想不愿说这是一种迂腐的想法,但是确实很盲目,一种盲目的自信。
他还只是一个大一的学生,在别人看来掌握的知识有限,所以说的话可能被人听过就算。
他只能静待时机,找全资料做好实践,用最终的数据来说话。
。。。。。。
这天补完小灶,李想收拾着课本,向郝教授问道:
“老师,您有没有工厂那边的关系呀,随便哪家都成。”
听到他这么问,郝教授的第一反应是李想想让他托关系,往工厂塞人。
纵然他已经视李想为爱徒,可是要破坏原则的事情,他还是要拒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