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6章 藏区起尸的传说(1 / 1)

作品:《民间阴阳怪谈

接下来,这位热心的网友将引领我们探索一个源自藏区的神秘传说——矮门与起尸之谜,以及这些独特房屋设计的背后故事。回溯往昔,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地的民居,即便是装饰华丽的阁楼,其底层的门户也异常低矮,相较于常规尺寸,足足矮了三分之一有余。这样的设计,使得除了孩童之外,成人进出时必须低头弓背,倍显谦卑。尤为奇特的是,这些房屋的门口地势自外向内倾斜,宛如一个半坡,更衬托出房门的矮小,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反差,仿佛房屋与门户的比例被刻意扭曲。

自民主改革浪潮席卷而来,许多这样的老式矮门建筑已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但在拉萨的八国街上,我们仍能捕捉到几抹古老的身影,这些矮门房屋对初来乍到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待解的谜团。或许有人会揣测,这是否是建筑师一时的疏忽?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矮门的设计,实则隐藏着一种古老的智慧——它是为了抵御“起尸”这一神秘现象的侵袭。

“起尸”,在藏语中被称为“若郎”,意指人死后尸体异常苏醒,四处游荡,威胁活人的安宁。这里所说的“若郎”,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复活,也非藏族信仰中的某种神圣现象。它更接近于一种传说,讲述着某些因邪恶或饥饿而死的个体,其怨念未消,灵魂不甘,遂在尸体完好无损之时,化为起尸,继续完成生前未尽的恶行或寻找遗失的口粮。

藏区的丧葬习俗,恰恰为起尸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这里,特别是城镇地区,人们去世后并不会立即送往天葬台,而是要先在家中停放数日,期间请僧侣诵经超度,举行一系列繁复的葬礼仪式。尸体在家中至少停留三至七天,而正是这段时间,成为了起尸可能出现的预兆期。许多长者与天葬师都声称,他们曾多次目睹起尸的恐怖景象,而这些起尸并非突如其来,总是伴随着一系列先兆。

那些即将化为起尸的死者,面部会异常肿胀,皮肤呈现出紫黑色,毛发竖立,身上甚至会出现水泡。随后,他们会缓缓睁开眼睛,坐起身来,继而直立,双手前伸,僵硬地向前奔跑。所有起尸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无法言语,无法弯腰,眼球固定不动,只能直视前方,身体笔直地前进。

若不幸遭遇起尸,它们会用那僵硬的手指触碰活人头顶,瞬间夺走生命,同时将活人转化为同类。这种离奇而恐怖的现象,仅限于对活人的影响,对其他动物则毫无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起尸可分为五种类型,包括皮起、肉起和血起等,前三种因皮、肉或血的作用而起。对付这些起尸,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使用刀枪剑戟等锐器刺伤其皮肉,让血液流出,起尸便会立即倒地,不再构成威胁。

第四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鼓起”。这种现象之所以引发湿气并带来危害,其根源深藏于骨骼之中,唯有通过精准地击打其骨骼,方能有所应对。而第五种现象,则有一个令人畏惧的名字——“志气”。它之所以能让死者化为起尸,竟是源于其身上某颗特定的痣。这“志气”无疑是最为棘手的一种异象,因为在智慧之光尚未触及它的本质之前,起尸会如脱缰野马般四处肆虐,造成极大的恐慌。

相传,在古老的西藏,有一座寺庙的主持圆寂后,全寺的僧众怀着敬畏之心,将其遗体安放在本寺的经堂之中。随后,众僧围坐殿内,昼夜不息地诵经祈祷,连续三天三夜未曾合眼。然而,就在第三天的夜晚,那些已念得筋疲力尽的僧众终于忍不住纷纷倒地睡去,鼾声此起彼伏。在这寂静的夜晚中,只有一个小僧因胆小而不敢入睡,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住持的遗体。

到了下半夜,小僧惊恐地发现,那具遗体竟然缓缓坐了起来。小僧吓得魂飞魄散,却忘记了喊醒众僧。而那些正在沉睡的僧众,在突如其来的惊吓中惊醒,拔腿就跑。结果,全寺几百僧众在一夜之间仿佛被某种神秘力量所诅咒,全都变成了起尸。幸亏他们无法冲出庙门,只能在庙内横冲直撞,闹得整个寺庙天翻地覆。

后来,一位法力无边的隐士得知了这场灾难。他身披金色袈裟,手持法器,口念咒语,独自一人来到寺庙前。他打开四门,跳起神秘的神舞,边舞边缓缓前行。众起尸仿佛被他的法力所吸引,纷纷跟在他的身后。他们渐渐来到一条河边,隐士将众起尸领上木桥,然后脱下袈裟,毅然决然地抛入河中。紧接着,那些起尸也纷纷跟着袈裟跳入河中,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无论是现实还是传说,这场灾难无疑在藏民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为了预防可怕的起尸再次冲入人间,当地人根据起尸不能弯腰的特点,专门设计和修建了那种矮门的房屋。这些矮门成为了阻挡起尸的障碍物。当然,在那些古老的年代里,这种防范措施仅在藏南和藏东那些有房子居住的地区得到应用。而在藏北的广大地区,尤其是居住在可可西里边缘地带的牧民们,则无法采用这种防范措施。他们常常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