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3讲】(1 / 1)
作品:《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我们昨天讲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佛教徒对人生的看法,就是诸法因缘生。也就是说,每一件事情在我们的生命会出现,背后是有它的因缘的,我们说是事出必有因。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会碰到什么事,这跟过去生的因缘是有关系的。诸法因缘生,到底什么是因缘,这是一个关键。因为谁掌握了因缘,谁就能够掌握解脱,因为生命是由因缘来掌控的。所以我们把握了一个清净的因缘,当然会出现清净的功德。那么所谓的因缘,从大乘的思想来说,就是你当下的一念心。所以,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心一动,这个就是一个因缘。可能是一个染污的因缘,使令你继续流转生死;它也可能是一个清净的因缘,让你往生净土。所以我们的内心其实是在不断地创造一种来生的因缘。所以,我们了解内心乃至于去改变我们的内心,这件事就变成非常重要了。
在本经当中是把我们的内心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一种杂染的心,一个是清净的心。杂染的心跟清净的心最大的一个判定方法,本经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内外来判断。只要你这个心是向外的,不管你是有多好的理由,只要这个心是向外攀缘的,它就把它判定这个是杂染心,攀缘心。即便你是布施、即便你是持戒,只要你心是向外境去攀缘的,通通是生死的根本。那么我们遇到外境的时候,我们心是向内安住的,这个就是清净心,涅盘安乐的根本。所以,本经很简单,就是从内外判定你的整个生命的因缘。也就是说你的一生当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时间都是向外攀缘的,只有在做功课的时候少数时间是向内安住的,就表示你的生死业力强过往生的业力,不管你是造善、造恶。因为你那个根本是生死,它的结果一定是生死。如果你是造善,那只是一个安乐的生死果报,如此而已。所以,我们在本经当中,本经的重点就是把一个好人怎么样转成一个道人。
就是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我们当然攀缘外境了,我们攀缘佛菩萨的圣像,所以我们皈依三宝,我们攀缘苦恼众生,所以我们生起慈悲心来布施放生。刚开始这样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初学者一定是攀缘外境,阿难尊者他的示现就是这样,先攀缘外境。但是攀缘外境产生的一个善良的心有什么缺点呢?本经讲到有两个缺点。第一个,它是不安稳性的。因为你的心向外攀缘,外境是变来变去的,而且你做不了主的。所以你看我们一个初学者就觉得弟子心不安,因为外境动得太厉害了,而且它要怎么变你也没办法控制。所以你要觉得心不安,那表示你心住在外境,你开始在产生攀缘心,因为攀缘心的特点第一个是不安稳性。其次,攀缘心最大的过失是轮回性,它会启动你生死的力量,就是十二因缘的力量。
什么叫轮回性呢?印光大师开示得很清楚,他说,我们依止善念来修习布施持戒,这种善业是夹杂恶念的。他说我们在造善的时候假设攀缘外面的人事,我们在造善的时候我们心中是贪爱来生的果报。说你为什么愿意布施呢、你为什么愿意持戒呢?因为我希望透过布施持戒去创造来生的安乐。所以,我们隐隐约约在造善的过程当中对来生的果报是一种爱取的烦恼,所以我们造善的过程当中是夹杂恶念,这个在《楞严经》上说是善中有恶。那么这会有什么结果呢?因地是善中杂恶,到得果报时候,安乐果报现前的时候,因为你过去生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想法嘛,所以你安乐的果报现前的时候,大富贵的福报现前,你肯定放逸。因为你因地的时候就把这个因种种下去,你当初为什么布施持戒?你就是为了这个嘛。所以你的理想、抱负现前以后,你心中念念就是不忘这个大国王的果报、大富长者的果报,一现前,你就开始放逸。放逸的时候就会带动我们的烦恼跟罪业,第三世就堕落了。
印光大师说叫作三世冤。第一生生起有漏的善念,第二生产生有漏的果报,第三生正式堕落到地狱去了。那么这个地狱的果报基本上来说,表面上是第二世的放逸造成的,但是从远上来推,其实你第一生的时候,你在造善的时候对人天安乐果报的的爱取,其实以印光大师的标准,你已经把第三生的地狱给种下去了,就是善中有恶。但是到了地狱以后呢,你遇到了痛苦,你就起惭愧心,惭愧心慢慢增长了,痛苦到极限的时候,恶中有善,我们在起放逸的时候有惭愧心,所以得果报、痛苦果报、刀山油锅出现的时候,又刺激我们的惭愧心,我们又开始起善念,所以三恶道果报结束以后,又报到人天去了。
所以,这个轮回性就是说,当我们是以攀缘心在起善念的时候夹杂着恶念,把安乐果报享完以后,变成地狱的果报出来,从地狱果报痛苦结束以后,因为惭愧心的力量增长了,又变成人天,就构成我们生命的轮回性。善中有恶,然后善到极限,善极生恶,然后恶极生善,就构成我们生命的一种上下的轮回。所以假设我们不修《楞严经》,我们的生命大概就是这样子,安乐、安乐、安乐,然后就痛苦、痛苦、痛苦,痛苦久了起惭愧心,又开始安乐、安乐、安乐,安乐久了又起放逸,又开始痛苦、痛苦、痛苦。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个好人转成道人的原因。因为你是一个好人,你离不开轮回的力量,你所起的每一个善念就夹杂着爱取的恶念,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怎么办呢?关键就是你向外攀缘。善业没有错,我们今天讲,布施没有错,持戒也没有错,这都是佛陀所制定的法门,错在我们错用心了,我们不应该用这个心态来修布施,不应该用这个心态来持戒。是心态有问题,不是法门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