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17章 司马懿之愤(1 / 1)

作品:《乱世三国:一统天下

司马懿迈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府邸,一路上他面色阴沉,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朝堂上曹爽专擅独断的场景,心中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

踏入府邸,他目不斜视,径直朝着书房走去。那书房的门在他面前缓缓打开,仿佛是通往他内心深处权谋世界的入口。他的身影刚一进入,便带来一股凝重的气息,让这原本静谧的空间也变得压抑起来。

司马懿快步走到书桌前,将手中的笏板重重地拍在桌上,那“啪”的一声巨响,如同惊雷在这小小的书房中炸开。笏板与桌面撞击产生的震动,让桌上的纸张微微颤动,仿佛也在为这突如其来的愤怒而颤抖。他面露愤懑之色,眉头紧紧地锁在一起,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那火焰几乎要将他的理智吞噬。

他对着身边的心腹,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怒火说道:“曹爽小儿,如今越发专横。他在朝堂之上肆意妄为,视天子与群臣如无物,诸多事务竟全然不与众人商议便擅自决断。长此以往,曹魏江山危矣!”他的声音因愤怒而微微颤抖,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来一般,充满了对曹爽的愤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心腹在旁,同样面色凝重,他深知司马懿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他连连点头,眼中满是对当前局势的担忧,附和道:“大人,曹爽如今权势滔天,其野心昭然若揭。他这般行径,已让朝堂上下人心惶惶,若不加以遏制,曹魏必将陷入大乱啊。”

司马懿微微点头,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他深知曹爽的野心绝不止于此,如今的专横只是冰山一角。他缓缓踱步,在书房中来回走着,每一步都像是踏在曹魏江山这盘岌岌可危的棋局上。他的眼神变得深邃而锐利,思绪如同脱缰之马,开始思索应对之策。他清楚,这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较量,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不仅自己身家性命难保,更会让曹魏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必须谨慎,在曹爽的步步紧逼下,找到那一丝扭转乾坤的机会。虚线内容可以不读

---------------------------------

介绍一下司马懿的生平事迹

司马懿(公元179年—公元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军事家、政治家,西晋政权的奠基者。其生平事迹如下:

1. 早年经历:

- 出身世族:司马懿出身河内郡司马氏,其始祖可追溯到上古帝王颛顼之子重黎。祖父司马俊曾任颍川郡太守,父亲司马防曾任京兆尹,是司马防的第二个儿子。司马懿年轻时以才略闻名,南阳太守杨俊认为他是杰出人才,清河郡人崔琰也称赞他果断英明,才略在其兄长司马朗之上。

- 拒绝曹操征召: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郡县向朝廷举荐人才,曹操当时担任司空,听说司马懿有才名,于是聘任他为幕僚。但司马懿认为汉室衰微,不愿屈身侍奉曹氏,就以身体中风为由推辞。曹操派人夜里前来窥探,司马懿假装卧床不起。

- 被迫就职: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升任丞相,再次聘任司马懿为文学掾,并表示如果司马懿再装病不来,就将他抓捕下狱。司马懿害怕,被迫就职。

2. 辅佐曹魏:

- 建言献策得重用:司马懿受命陪伴世子曹丕读书,后来升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府东曹属、主簿等职。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征讨汉中张鲁,司马懿随军献计,建议乘胜南下进攻益州,但曹操未采纳。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晋位魏王,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出谋划策,深得信任。

- 劝止曹操迁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蜀将关羽进攻樊城,围困曹仁,于禁等人兵败,关羽挥军北上,威胁许昌,曹操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司马懿极力劝谏,认为迁都是国家大事,此时迁都就是向敌人示弱,容易引发百姓不安,不如命令孙权偷袭关羽后方。曹操采纳,同年十月,孙权派大将吕蒙袭击公安,攻占荆州,关羽被擒杀。

- 主持曹操丧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去世,朝廷不安,司马懿主持曹操丧事,护送其灵柩回到邺城安葬。曹丕继任为魏王,封司马懿为河津亭侯,升任丞相长史。

3. 平步青云:

- 抵御孙权入侵: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孙权趁机率军西进入侵,朝中大臣议论认为樊城、襄阳没有粮食,难以御敌。司马懿力排众议,认为襄阳是战略要地,不可放弃,但曹丕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守将曹仁于是放火烧毁樊城、襄阳,弃城撤退。同年八月,孙权率军进攻江夏,同时派大将诸葛瑾、张霸攻打襄阳,司马懿率军抵御,击败敌军,又乘胜追击,大败诸葛瑾,斩杀张霸,因功升任骠骑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