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章 思考(1 / 1)
作品:《狄方天元的新书》孝文自从担任洪州市教育局局长以来,从未停止过对洪州市教育的思考;也从未停止过对洪州教育未来的思考;更没有停止过对洪州的孩子们进一步成长的思考。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逐渐掌握自己的未来,也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人只有勤奋学习,再去实践,才能获取知识,才能改变你一生的命运。就是因为勤奋读书,努力实践,从而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但这一切的现实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习的机会。即便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村,也并不是都想让自家的孩子去上学。一个农村家庭,有两个上中学的学生,那他的家庭肯定是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孝文就来自农村基层,而且每年都会回老家几趟,和村里的熟人也都会交流,还有忠文就在村里担任职务,对村里的情况也是非常了解。
如果这两个读中学的学生小学或者初中就辍学打工的话,每年每人都会有几千块钱的收入,两个孩子就会有一万块钱的收入;如果这两个孩子继续读高中的话,那么每年不但没有任何收入,还会消费几千块钱吧!两个高中生就会有五千块钱的消费,如果继续读大学呢!这种局面就会继续下去,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算,这七年每年里里外外就有一万五千块钱左右的差距,七年就会有十万块钱的差距,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可算是一笔巨款了!
让孩子继续读书,需要孩子和家长双方都有相同的意愿,孩子不想继续读下去,家长也没有办法;孩子想继续读书,家里没有钱,家长也不大可能借钱让孩子继续读下去吧!再说,有没有地方可以借到钱呢!也只有孩子想继续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家长也有让孩子继续读书的条件和金钱支撑,才能让学生继续读书。
还有最后一个条件,孩子想继续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家长也想让自己的孩子更有出息,愿意出钱让孩子继续读下去。但孩子的成绩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也没有办法。毕竟在一个县城,能够考上高中的就那么几个人,能考上大学的就更少了。
就看看自己的家乡祥城县,全县十八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一个初级中学,多的有三所初中,那么全县差不多二十多到三十所初中了吧!但全县只有三所高中学校,基本都是十比一的比例,或者说,十个初中学生,也就是只有一个才能考上高中,才有机会去县城读高中,三年高中后,能够考上大学的就更少了!
孝文现在思考的就是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想继续上学读书,如何让更多家庭,更多的家长想让自家的孩子继续读书,有能力继续供自己的孩子继续读书。政府部门也可以给那些想继续读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校和老师。如何早日实现,让全县、全市、全社会的孩子,只要想去读书,就有机会可以继续读书,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实现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如何看待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表达的是知识对个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首先,知识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拥有知识的人通常比没有知识的人更有机会成功和实现自己的梦想。知识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它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使我们在社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其次,知识还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的命运。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然而,知识并不能保证改变命运。知识的获取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而且知识的质量和实用性也会影响其对命运的影响程度。总的来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我们需要理解,知识只是改变命运的一种工具,真正决定命运的,还有我们的努力和决心。
如果政府和社会,不能给孩子们提供读书的机会和场所,不能给孩子们提供读书学习的学校和场所,那么“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一句假话、一句玩笑话。
孝文清清楚楚的记得,自己的初中班上大约六七十个学生,当到了快要参加中考的时候,学校要进行一次“预选”,只有通过了“预选”考试的好学生,全班也就那么三五个学生,才有资格参加中考,考上才有机会读高中,待到了三年后即将参加高考的时候也是如此,需要先通过学校的“预选”考试,才有资格参加当年的高考。究其原因,是当时的学校都要考虑一个“升学率”的问题,让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全部参加中考或者高考,会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升学率,所以才有了学校的“预选”考试,通过预选考试,把大批学生赶回来家,永远失去了考试资格,也失去了继续学习,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孝文发誓要改变这一切,自己已经是教育局的局长了。处在这个位置,就要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不要什么升学率,而是要给更多的孩子机会!给他们一个可以继续读书学习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