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60章 科举制度,改革科举(2 / 2)
作品:《明末风云之天启大帝》童试是明朝读书士子的晋升之始,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通过县、府试的称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由各省提学官主持。所有童生均可参加,通过院试的童生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
乡试每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皇帝钦派,当地的政府官员组成临时机构配合。
中试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中央规定,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几十至一百多人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1000至1300人。
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可说是明朝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
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于乡试的第二年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三场考试,故又称春闱。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同考官主持会试。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整个明代共计约人考中进士。
通过会试后的最后一道考验是殿试,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在紫禁城建极殿举行,殿试一天,只考策问。
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殿试结果填榜后,皇帝于皇极殿举行大典,宣布殿试结果。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叫连中三元,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14人,明朝时期仅有2人。
天启2年起,大明的科举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大明的科举制度从天启2年的会试开始进行改革,首先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为教育学院编写的小学教材内容,强制采用白话文书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