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78章 第一步(2 / 2)

作品:《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但是陶渊明依旧不希望爆发任何可能的战争,不论是内战还是外敌入侵。

百姓的生活已经足够困苦,为什么还要雪上加霜?

可若是这样一直持续下去,百姓们真的能够不反抗吗?若是如前朝一般的农民起义,又会是怎样的情况?

-

亦有科举时期的百姓对此深表疑惑。

[明-某地-某某某:识字读书不都是去私学吗?秀才开的学堂是私学吧?]

[明-甲地-乙:是啊,我们这边要是想读书,也是去秀才开的学堂,难道朝廷还开了官学?]

[宋-乙地-某某:明朝?不过我大宋这边也是去私学吧,我也听说过那几个书院,那是私学来着啊。]

这是他们所有人的疑问。

至少,在最开始的开蒙识字阶段,除了各种秀才甚至举人开的私学,难道朝廷还开办了官学,可以让不识字的人进去从零开始?

倒不是没有人知道官学,但是他们知道的官学可都是只收有一定基础的学子的。

【东汉时期,刘秀非常重视经学,这奠定了整个东汉的整体风向:尊崇经学,以经入仕。】

【更何况,自汉武帝时期以来,通过明经考核入朝为官、封侯拜相就已经成为了人们最认可的走入仕途的方式。】

【因此,即使是盘踞一方的地主豪强,他们对于自家子弟的最朴素的期望——即使不涉及政治权力——也是要鼓励子弟读书学习。】

【同时鉴于朝廷对于地主豪强的压制态度,他们也必须要寻找一条长期且稳定的发展道路,使家族既能够继续发展、又不会招致祸患。】

【东汉既然以明经为核心的入仕标准,那么豪强们自然也将此视为最佳选择:通过学习儒术而正当走入仕途,成为被朝廷和皇权所接纳的一份子,推动家族进一步发展。】

【豪强们有这样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学习的师长和场所——郡国学校当然是一个选择,但鉴于时兴时废和入学名额有限,豪强们便更青睐那些由名家创办的私学。】

【倘若能够入学,天然就可以享受师长声名所带来的好处,还可以享受师兄弟们的人脉关系,更可以学到真正的经典,何乐而不为?】

【不仅是那些家中没有人脉和力量举办高端家学的地主豪强会想办法将子弟送入这样的私学中,就连那些家中已有足够积蕴的世家大族——或者是早就完成了积累、或者是先有人为官后发展家族——有时都会将子弟送入规格足够的私学之中。】

【随着多方投入,私学在东汉日趋兴盛,不仅数量极多,且广招门徒,最大的几家私学授业弟子数量超过万人:“……赢粮动有千百……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

【豪强们将子弟送入私学,经过精心学习,通过子弟的成绩和家族的影响力,将子弟送入官场,培养出最初的一批官员,使家族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和权力。】

【在这时候,他们就要考虑下一步了,即将文化家族化,让经学成为家族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