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百六十二章 看书的日子一去不返(1 / 1)
作品:《纯原乡》“唉,怎么能这样!”
这天晚上,我发出了一声感叹。
“怎么了?”老妈问。
我说:“家里一本能看的书都没有,成天玩手机都玩腻歪了,唉!”
老妈说:“不是有《林海雪原》吗?”
“算了,这本你都不看,我又不是那个年代的,就更看不进去了。”我其实想表达的是,想看一些篇幅短浅、比较细腻放松的文字,像散文诗歌什么的,可是家里并没有这种书。
聊着聊着,又聊到今年的高考,我没怎么关心这种事,不过也知道似乎今年的题很难,数学难也就算了,反正对于我这种学渣来说本来也不会,语文作文的难度,倒是出乎了想象,我看了看题目完全愣住了,其中一个命题好像是和红楼梦有关的,我的天呐,这本书呢,要说所有学生人手一本,虽然我肯定不信,至少还有这个可能,但是要说他们大多数人看过而且是认真看过,我是一点不信。
为此我去搜了搜原题,第一眼直接看懵了,差点口吐国粹,心想,这怎么写?光是理解里面的意思就要费好多功夫吧?还要结合现实,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来?我去,这难度完全可以当一篇论文了啊。
想了几秒,因为懒还是不想了,反正不是我考,让悲催的学弟学妹们头疼去吧。
说实话,我已经太久没正经看书了,网络小说倒是闲着没事看看,打发时间的同时学一下里面的套路,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益处,那些精彩的情节看完就不想看第二遍了,一旦看完,享受完其中的爽,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中的衰。
但是传统一点的书,会有一种人文关怀的力量,读这种书,不会很爽,也不会像那些成功学之类的,让人神经紧张。一本好书不一定很长,但是应该很耐看,且走心。
而且,让我产生想要读书的念头的主要原因是,最近自己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创作上的瓶颈,那些套路和意象已经很久没有创新了,对我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一面,就是我在已经掌握的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完全掌控,坏处就是,后面如果不创新的话,写出的东西都带着从前的影子,很难再有所突破。
对于自己的想象力,我并不怀疑,因为平时给我一丁点的电光石火的想法,我也能扯出点东西来,现在之所以没有灵感,肯定是因为长期没有补充,所以,我需要看一些书,补充一些新的感悟,以及意象。
方才,一位网友给我发了自己的一段小说,让我看看给一些建议,怎么写更“劲爆”,我客套了几句,说口味完全可以再重一些,然后说了下自己的看法,大概意思就是让她放开想象,不要局限于套路,也不要管合不合理。
然后,她不出意料的否定了,说不符合逻辑,我说,越离谱的事情写出来才越有喜剧效果。这一点不是瞎吹的,这是根据我自己这些年写作的经验,加上看过各种装逼打脸的玄幻爽文和周星驰电影,最终得出的真理。
让我略意外的是,她接受了这个建议,然后又去写去了。
类似于这样的聊天,平时也会有一些,不谈利益,只谈兴趣,倒是也聊的不错,这些网友们有男生也有女生,都挺好的,想法肯定不会完全统一,都是各有各的个性,不过不影响总能找到合适的话题。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谋划一章,章名早就想好,先留个悬念,总之,这一章将主打中国风,不过,这也是我很不擅长的一种题材。因为中国风的字词大多很古典很精巧,排列在一起既优美又有韵律,本身就对作者的语言驾驭力和古典审美有一个比较大的考验,所以我平时很少写中国风,并非不想,而是写不出来。
其中,对我来说一个很大的难点在于,目前掌握的意象太少,无论怎么组合都很难碰撞出新意来,所以这段时间我一直想补充自己的知识,甚至忽然产生了想看书的念头。
但凡创作,最初的时候一般都是通过模仿借鉴某个人的文风,在此基础上踏出第一步,逐渐有了掌控力之后,才能渐渐走出自己的风格,而我在中国风上目前最大的学习者是方文山,至于为什么模仿他,因为我平时不看书,只听歌……
这件事说起来并不惭愧,因为我本身觉得他的词极有个人特色,有很强的故事性、画面感,而且有足够的辞藻能够将之堆砌的完美无缺。这一点我是永远做不到的。
同样是“堆砌”,有的人真的仅仅是在堆砌了,和方文山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在我看来,言之无物的堆砌还不如大白话。
要不怎么说,很多普通的业余诗词爱好者,对那些所谓的“诗坛名家”嗤之以鼻呢?名气是可以自己封的,也可以买,但作品是骗不了人的,没用心就是没用心,想写几句高深莫测让人看不懂的玩意糊弄群众?抱歉,大家都有脑子。
真正有品位的诗人,只会把时间用于默默写作,并不太过在意世俗的赞誉,因为他们早已看透,赞美会把人捧上天,恶语也会让夏天充满冷意,而这些都是虚假的、无意义的,只有他自己的内心是真诚的,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