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57章 科举改革的先兆(1 / 2)

作品:《开局满级的我选择在大明当老六

东宫之中,基层的属官将大明的地图给朱标呈送了上来。

每从东宫告老的属官中找到一名德高望重,还健康存活于世的大儒,朱标就将他乡里所在在地图上标示出来。

除去应天,大明目前有十三省。

再加上个作为龙兴之地的凤阳陪都,朱标自然是希望能够找出十四名德高望重的大儒来。

只可惜翻遍了东宫官员的籍册。

朱标也没找到几个来自北方的大儒。

其余要么已经故去,要么就是名气不足。

真正够格的,一名在蜀地,一名在洛阳,根本不足以辐射北方。

而南方之地,一省三五名大儒都绰绰有余。

这可把朱标的计划打了个稀碎。

看着这悬殊的差距,朱标都不禁感叹:“北地学风不盛,更无出名的大儒,这可如何是好?”

常升凑近一瞧,随手在北地划了一道弧线。

“自宋时以来,天下一贯是北乱南稳,北方学风不如南方昌盛也属正常。”

“但,大儒不够。”

“姐夫干嘛不找自己三个兄弟凑一凑呢?”

朱标看着常升划过的西安,太原和北平,顿时反应过来,这不正是他三个弟弟,秦王、晋王和燕王的封地吗?

他们虽在北地。

但封地之内的治安肯定比其他地方要好。

再加之有朝廷的背书,招揽人才的效果说不定还要胜过大儒。

“况且依我之见。”

“除了宋师,只怕没几个大儒能推举出朝廷可用之才。”

“毕竟在他们眼中。”

“才俊就该如他们这样,熟读经史子集,品行端正。”

“但放到朝廷,他们的作用,只怕还不如之前的东宫官属呢。”

听到常升对这些大儒的评价,朱标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回。

说他非议大儒?

但事实不是已经摆在眼前了吗?

东宫的这些“年轻才俊”,大半可都是这些告老的大儒推举进来的。

“那该怎么办?”

“倘若这些被举荐的人才千里迢迢赶到应天府,大半再被吏部甄选拒回。”

“不仅有损这些大儒的名声。”

“此后朝廷再想招募人才,恐怕也只能等到科举重开之日了。”

常升不假思索的回到。

“科考科考,当然得考了。”

“不仅可以避免这些大儒凭自己喜好甄别人选,减少吏部的工作,更能顺带宣扬朝廷对于人才的重视,还能借着考题的设置,倡导朝廷所需的实用之风,为日后的科举早日储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