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35章 版本:历史与现实的挣扎(1 / 1)
作品:《楚明皇》在那间略显局促的会议室里,《楚明皇》2.0版本的创作团队围坐在长桌周围,昏黄的灯光洒在每个人脸上,映照出或忧虑或无奈的神情。演员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如同一片挥之不去的乌云,而关于中国历史脉络的构建更是陷入了泥沼般的困境。
导演坐在桌首,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咱们这部剧,要展现完整准确的中国历史,可现在连中华正统的定义都众说纷纭。”
戴着眼镜的编剧先开了口,声音中透着一丝谨慎:“在大众的认知里,先秦、秦汉魏晋宋齐梁,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是大家公认的中华正统顺序。就像史书里记载的那样,这是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记忆与传承。”
历史顾问轻轻摇头,皱着眉头反驳道:“辽在历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我更倾向于先秦、秦汉魏晋宋齐梁,隋唐辽金元明清的顺序。辽在北方的影响力巨大,是中国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部分,不该被忽视。”
年轻的策划人员犹豫地抬起头,小声说:“我听过一种比较激进的看法,先去掉中华第一帝国的历史,从北朝魏开始计算,先魏,魏周隋唐辽金元明清。北朝魏时期民族融合意义非凡,从这个角度构建历史叙事也未尝不可。”
资深剧组成员紧接着说:“我觉得先魏,魏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会更合理。既考虑到北朝魏的特殊意义,又保证了整体脉络的连贯性。”
会议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每个人都清楚这些观点背后的分量,这关系到整部剧的灵魂架构。然而,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横亘在他们面前。
导演无奈地叹了口气:“大家都知道,罗越精心撰写的小说大纲就扔在那边的垃圾桶里。投资方来自海外,根本不把罗越构建的中国历史框架当回事。”
提到罗越的大纲,所有人的目光都不自觉地飘向垃圾桶,尽管大纲被丢弃,但其中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却深深印在大家的脑海里。
编剧陷入回忆,缓缓说道:“罗越在大纲里对每个历史时期的解读相当独到。先秦,那是中华文明的根基,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历史长河。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这是大一统的奠基和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伟大时代。而且,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影响深远,间接促使基督教诞生和中世纪来临,这让我们看到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紧密联系。”
历史顾问接着补充:“魏晋南北朝虽是分裂时期,但也是民族大融合的关键时期。各个民族在这里相互交流碰撞,最终融合,为后来的繁荣奠定基础。隋唐五代的发展充满戏剧性,隋朝国富民穷而短暂,唐朝成为世界性帝国,再到五代分崩离析。唐朝重启丝绸之路,带动中亚、西亚部分地区强国兴起,欧洲贸易量增加。唐帝国崩溃后,中亚西亚强国垄断丝绸贸易通道,促使欧洲十字军东征寻找东方道路。”
剧组成员继续说道:“宋代尽管被称为积贫积弱,可在文化方面却是盛世,文学、艺术、哲学都达到高峰。元代时,蒙古西征意外让欧洲找到直通东方的路。蒙古帝国分裂后,东行道路阻断,欧洲吸收蒙古带来的思想后,文艺复兴、开辟新航路、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依次展开。明代站在全球化十字路口面临机遇挑战,清代从统一到封闭再到开启近代化进程。民国时代,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走向抗战建国,充满血与泪的奋斗史。”
可是,大家心里都清楚,罗越的大纲是正确的,却没人敢公开支持。他们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深知罗越大纲中对中国历史的呈现是众多中华儿女公认的,那是基于对自己民族历史深入研究和热爱的成果,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和还原。另一方面,投资方的态度让他们感到畏惧。投资方不是中国人,有着自己的利益考量和文化偏见,他们的意见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随时可能斩断创作的自由。
年轻的助理忍不住抱怨:“投资方的想法太荒谬了。他们觉得1645 - 1945年是澳门人既抗击西方殖民者又抗击清政府的时代,1945 - 1949年是等待回归中国的时刻,这完全是对中国历史的曲解。”
一位工作人员也愤愤不平:“他们的观点太片面了。就因为隋文帝杨坚是汉人,就要否定南朝陈和北朝的存在吗?南朝陈在文化传承、地域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清朝虽后期有类似殖民统治的政策,但它起源于东北地区,是中国世居民族建立的政权,和日本的外来侵略本质不同。汉代统治漠北,唐代统治漠北和东北,元代起步于漠北,这些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怎么能被否定呢?”
大家心里都在挣扎,想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使用罗越的大纲,但又害怕得罪投资方,失去这个项目。这种矛盾心理如同两只无形的手,在他们的内心撕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