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7章 雅言载道,文化传承——孔子的语言规范与教育智慧(1 / 1)

作品:《论语新论传统经典的当代意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在特定的场合会使用雅言,在诵读《诗经》、研习《尚书》以及执行礼仪的过程中,他都必定采用雅言。

首先,“雅言”是这部分内容的核心要点。“雅”在此处意为规范、正统、标准且具有权威性。在古代社会,由于地域广袤无垠,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方言和语言习惯。而“雅言”则是经过精心规范和统一的语言形式,类似于我们现代社会所推行的“普通话”,它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被普遍认可的地位。

“子所雅言”中的“所”字,其含义为“在......的情况下”或者“......的时候”。这清晰地表明孔子并非在所有时刻和场合都使用雅言,而是有着明确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诗》”所指的是《诗经》,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璀璨开端,广泛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期间的众多诗歌作品。其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爱情的缠绵悱恻、劳动的辛勤汗水、战争的残酷悲壮、祭祀的庄严神圣等多个领域,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书》”即《尚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详实记载了虞、夏、商、周等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君臣之间的重要言论。对于深入了解古代的政治架构、文化风貌和思想演变,《尚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执礼”,其中“执”具有“执行、实行、操持”之意,“礼”则广泛涵盖了各种礼仪规范、礼节仪式,包括庄重肃穆的祭祀之礼、和谐有序的社交之礼、严谨规范的朝堂之礼等诸多方面。

综合而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句话精确而生动地描绘了孔子在从事与文化传承、道德教育紧密相连的重要活动时,会特意且坚定地选择使用雅言这种规范、正统的语言形式,以切实保障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文化传承的庄重性与权威性。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文化传承的重视

孔子在这些关乎文化精髓传承的重要活动中始终如一地坚持使用雅言,这一行为充分彰显了他对文化传承的极度重视和深切珍视。通过运用规范且统一的雅言来诵读如《诗经》和《尚书》这样的经典巨着,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文化内涵得以精准无误地传递,有效避免了因地域语言的差异而可能引发的曲解、误解甚至是文化内涵的流失与扭曲。这不仅体现了孔子对经典文献的尊崇和敬畏,更反映出他对文化传承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深知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经典着作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使用雅言诵读经典,能够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的限制,传递给后世子孙,使他们能够领略到先人的智慧和思想的光辉。这种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延续和民族认同感的培育。

2. 礼仪的规范

在执行礼仪的过程中使用雅言,进一步凸显了礼仪的规范性和庄重性。礼仪作为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外在具象化表现形式,迫切需要借助规范、严谨且富有韵味的语言来充分展现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和庄重。雅言的巧妙运用使得礼仪的每一个细微环节、每一句言辞表述都焕发出庄重肃穆的气质,让参与其中的人们以及旁观者都能够深切感受到礼仪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道德力量,从而在内心深处对礼仪怀有一种更为强烈和深沉的敬畏之情。

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动作和流程,更是内在修养和道德观念的外在体现。雅言的运用使得礼仪与道德、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规范的语言表达,礼仪所蕴含的尊重、谦逊、和谐等价值观念得以清晰地传达,引导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教育的方法

孔子的这一举措鲜明而生动地反映了他独特非凡且卓越出众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他以身作则,亲自示范使用雅言,为众多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和榜样。这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直观而生动的方式深刻认识到,在不同的情境和活动中,应当灵活且恰当地运用合适且规范的语言形式,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对语言规范的敏锐感知能力和自觉遵守意识,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文化的尊重、敬畏以及传承的使命感。

孔子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通过使用雅言这一具体的行为,他向学生传递了对文化的敬重、对规范的遵循以及对自我修养的不断追求。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自觉地去追求知识的增长、品德的提升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