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3章 德义修学,改过迁善——孔子之忧的深邃洞察(1 / 2)

作品:《论语新论传统经典的当代意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首先,“德之不修”。“德”指人的品德、道德素养,涵盖了诸如仁爱、诚信、正直、善良、宽容等诸多方面,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综合体现。“修”在此处意为修养、培养、修行。“德之不修”意味着人们没有主动地去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品德,没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我约束、自我反省以及积极的行为来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和价值观。

其次,“学之不讲”。“学”指的是学问、知识体系,包括了各种文化知识、技能、理论等。“讲”有研讨、讲解、交流、深入探究的意思。“学之不讲”表示人们对于所学到的知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讨论和交流,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了解,没有追求对知识的更深入理解和掌握。

再次,“闻义不能徙”。“闻”是听到、了解、知晓。“义”代表道义、正义、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和准则。“徙”指迁移、前往、追随、践行。“闻义不能徙”说的是当人们了解到什么是正义的行为和正确的道德准则时,却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遵循和实践,缺乏将正义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勇气和决心。

最后,“不善不能改”。“不善”指不好的行为、错误的举动、不良的习惯或者违背道德的思想。“改”即改正、纠正、调整。“不善不能改”强调了人们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错误或者不恰当之处时,没有勇气和毅力去改正,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期待。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在品德修养、学问追求、道德实践和自我完善方面存在的不足,而这些不足正是孔子所深深忧虑的。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将德之不修列为首要忧虑,这充分彰显了品德在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中的基石作用和引领价值。品德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人生前行的道路;又似温暖春风,润泽人际间的关系。

一个品德高尚之人,能以其善良、正直和宽容,赢得他人由衷的敬重与信赖,成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相反,若品德不修,个体易陷入私欲的泥潭,被贪婪、欺诈等恶念所驱使,不仅自毁形象,更会侵蚀社会的道德基石,引发社会风气的恶变。

2. 学问研讨的意义

学之不讲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知识交流与深度探究的淡漠。学问如广袤无垠的海洋,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与智慧。研讨则是破浪前行的舟楫,能激发思想的火花,开拓知识的新域。

缺乏对学问的深入讲求,人们会被困于认知的孤岛,知识无法更新迭代,思维僵化如朽木,难以适应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演进。同时,学问的研讨有助于磨砺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之能力,使人能以理性之光照亮世界,不随波逐流,勇攀知识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