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2章 雍也:智仁之道,烛照古今—樊迟问知仁的深远启示(1 / 1)
作品:《论语新论传统经典的当代意》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智慧。孔子回答说:“致力于引导百姓遵循道义,对鬼神心存敬畏但又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可以说是有智慧了。”樊迟接着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经历艰难困苦,然后才有所收获,这样就可以说是仁了。”
首先,“知”在这里通“智”,指的是智慧、明智。智慧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或聪明才智的展现,而是在为人处世、治理社会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正确判断和恰当行动。
“务民之义”中的“务”,意思是致力于、专心从事。“民之义”指的是百姓应当遵循的道义、正义。这要求领导者或有智慧的人将引导民众走向正道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敬鬼神而远之”,“敬”表示尊敬、敬畏;“鬼神”在古代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人们对其既有敬畏又有疑惑。“远之”并非是完全排斥或否定鬼神的存在,而是不过分依赖和沉迷于对鬼神的祈求与崇拜,而是将精力更多地放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和人事努力上。
樊迟请教仁,孔子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其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格品质。
“先难”,“先”指首先、优先;“难”意味着艰难、困难。这表示仁德之人会主动选择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不逃避挑战。
“后获”,“后”是之后、随后;“获”并非仅仅指物质的获取或利益的收获,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道德上的成长以及内心的安宁。
孔子通过这样的回答,清晰地阐述了他对于智和仁的理解。智不仅仅是聪明,更在于引导民众遵循道义,对待超自然保持理性;仁不是轻易获得的,而是需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通过付出和努力才能实现。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智慧与道义的关联
孔子认为引导百姓遵循道义是智慧的体现,这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深邃洞察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殷切期望。真正的智慧绝非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精明算计、渊博学识或者高超的权谋之术,而是体现在能够以积极有为的方式去影响和塑造整个社会,激发群体的道德觉醒,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务民之义”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智慧之人前行的道路,使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着引导民众走向光明的神圣使命。通过言传身教、制定良策、树立榜样等多种方式,让百姓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道义的真谛,从而自觉自愿地遵循道德准则,共同营造一个充满仁爱、正义、诚信的社会环境。
“敬鬼神而远之”则进一步展现了孔子对于智慧的独特而又深邃的理解。在古代,人们对于鬼神的存在常常怀着既敬畏又迷茫的复杂情感,但孔子明智地主张保持适度的距离。这并非是对鬼神的全盘否定或者漠视,而是在充分尊重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天然敬畏之情的基础上,强调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不过分依赖鬼神的神秘力量来寻求解脱或者指引,而是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勇气,凭借对道德原则的坚守和对人性美好的坚信,去勇敢地迎接生活的风雨,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人类自己的辉煌篇章。
2. 仁德的实践路径
关于仁,孔子提出“先难而后获”,这一精辟的论断犹如一把开启仁德之门的金钥匙,揭示了仁德培养的艰辛历程和内在真谛。
首先,“先难”要求个体在追求仁德的漫漫征途中,勇敢无畏地直面各种艰难险阻和严峻考验。这不仅包括要战胜自身内在的欲望、贪婪、怯懦、自私等种种人性的弱点和陋习,更需要在纷繁复杂、充满诱惑和干扰的社会环境中,坚定不移地坚守正义和道德的底线,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益所诱,不为虚名所惑。这种面对困难时的果敢决绝和坚韧不拔,是培养仁德的基石,它锤炼着一个人的意志品质,考验着一个人的精神定力。
其次,“后获”并非是指世俗意义上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或者外在的物质奖励,而是指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磨砺和自我超越的洗礼之后,所获得的内心深处的平和安宁、灵魂的净化升华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这种无形而又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仁德的芬芳果实,它让仁德之人在喧嚣浮华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独立,在风雨飘摇的人生旅途中坚守初心梦想,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光辉足迹。
此外,“先难而后获”还强调了仁德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如同登山者攀登高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地反思自我、修正错误、砥砺前行,逐步摆脱低级趣味和狭隘偏见,向着仁德的崇高境界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