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8章 《<论语·八佾>第18章 孔子论礼乐之本》(1 / 1)

作品:《论语新论传统经典的当代意

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说:“按照礼节全心全意地侍奉君主,别人却认为这是谄媚。”

“事君尽礼”,“事”指侍奉、服务,“君”即君主,“尽礼”表示完全依照礼节。这意味着在侍奉君主时,从言行举止到内心的态度,都严格遵循当时社会所规定的礼仪规范,毫无懈怠与偏差。

“谄”,意为谄媚、阿谀奉承,指的是为了讨好对方而违背真实想法,用不恰当甚至虚伪的方式迎合。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礼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事君尽礼”本应是一种合乎道德和规范的行为,但却被一些人误解为是出于私利的谄媚之举。

孔子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现实的困境,即正确的行为有时会被错误地解读。这反映了人们对“礼”的理解存在偏差,也显示出社会价值观的混乱。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坚守正道的困境

孔子的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正道、遵循礼节行事可能会面临的艰难困境。在充满各种利益纠葛和价值观冲突的现实世界里,坚持正确的行为准则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有时,我们的真诚和努力不仅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反而会被他人恶意曲解和贬低。然而,这种外界的误解和压力不应成为我们放弃正道、随波逐流的借口。相反,它应当成为激励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正义之路上的动力,让我们在逆境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坚守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底线。

2. 礼的真谛与误解

这一言论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礼”的真谛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误解。真正的以礼事君,其出发点是出于对君主的忠诚、对职责的担当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尊重,是一种源自内心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意识,绝非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和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而那些认为这是谄媚的人,往往是以功利和短浅的眼光来审视这一行为,他们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忽略了礼背后所蕴含的深厚道德内涵和人文价值。这种误解不仅反映了个体认知的局限,更揭示了社会在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方面的缺失。

3.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认为事君尽礼是谄媚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某种扭曲和病态。在一个价值观扭曲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从表面的利益得失和个人关系的亲疏远近去判断一个行为的性质,而忽视了道德、正义和人性的本质。这种社会风气的盛行,不仅会侵蚀社会的道德基础,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更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泥潭。

4. 坚持自我的重要性

尽管可能面临着被误解和曲解的风险,孔子依然坚定地主张事君尽礼,这一态度鲜明地突显了坚持自我、遵循内心信念的极端重要性。在一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世界里,我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声音的影响,从而动摇自己的立场,改变自己原本正确的行为方式。然而,只有当我们坚守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为外界的错误看法和负面评价所左右,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充满尊严和意义的人生道路。

5. 反思与觉醒

孔子的这句话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和觉醒。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也常常因为害怕被误解或者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放弃了自己内心认为正确的事情?我们是否能够在面对压力和误解时,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通过对孔子这一教诲的深入思考,我们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的道德勇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惑,用实际行动去扞卫真理、正义和人性的光辉。

三、本章小结

本章中孔子的话语揭示了坚守礼的困境以及坚持正确行为的重要性。

愿我们在面对误解时,仍能坚守正道,遵循内心的礼义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