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爱孩子容易,做称职的父母很难》(四)(1 / 1)

作品:《民间春秋

话题37:永远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不管孩子有多么幼小,他(她)也有其做人的尊严,在家庭里边也享有与父母亲绝对平等的权利。因此,做父母的切忌不可以无原则地摆出一副家长的架子,盛气凌人地以我国旧式家长制的作风对待孩子。要知道,过分的腻爱和不讲原则的家长制作风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才最好呢?我认为这其实再简单不过了,那就是:先做孩子的好朋友,再做孩子的好父母!

一般来讲,幼小的孩子更愿意和妈妈待在一起,接受妈妈的爱抚,听妈妈说话,教自己说童谣唱儿歌……;而稍微长大一点儿以后,他会更喜欢让爸爸陪自己玩,与爸爸一起尝试一些带有刺激性的游戏和活动,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但不管在孩子的任何一个成长阶段,都必须确保他们愿意随时与父母亲交流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对于所有新生事物的看法。而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与他们始终保持一种非常良好和谐的朋友关系!

下面就谈一谈与自己不断成长中的孩子培养和保持良好和谐的朋友关系的一些技巧:

第一,父母亲必须学会并讲究与孩子说话的方式。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灵既敏感又脆弱,爸爸和妈妈如何对待孩子,将决定着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的情商、智商和修养固然与先天条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关,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却经常被众多的家长们忽略掉了,那就是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跟他们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极大地影响,甚至左右着孩子将来成人之后的情商、智商和修养。

如前所述,孩子在家庭里边是一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人,有他们自己做人的尊严,父母亲不可以,也没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对他们任意地凌厉气使;尤其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可以将孩子作为出气筒。此外,对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他(她)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很不相同的,所以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改变。

做父母的在与自己的孩子说话时,一定要讲究所采取的态度和说话的方式。父母亲所采取的态度和与孩子说话的方式不同,其效果将会大不一样。概括来讲,父母亲在与孩子交流时,要使用信任,而不是挖苦的语气;要使用尊重,而不是强制的语气;要使用商量,而不是命令的语气;要使用赞赏,而不是冷淡的语气;要使用鼓励,而不是责备的语气,等等。以下列举的几个例子就足以说明父母亲不同的态度和说话方式对孩子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效果:

举例1:要使用信任,而不是挖苦的语气

孩子总是希望得到父母亲信任的,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比如:孩子想学习打乒乓球,你如果用信任的语气说:“我相信你只要认真努力地学,就一定能学会、打好!”

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让他明白只要坚持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但如果你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三分钟的热乎劲儿还想学习打乒乓球!”

则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的心态。

又比如:当孩子看到小朋友在溜旱冰,就羡慕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也想学。”

如果你用信任的语气说:“好,妈妈明天就给你买旱冰鞋,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学会!”

孩子就会满怀自信地说:“我一定会溜得像那些小朋友一样好!”

但如果你不信任地挖苦孩子说:“算了吧,你这么笨还能学会溜旱冰!”

或者说:“甭学那,摔坏了不得了!”

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恐怕你的孩子一辈子也不会再想着去学习溜旱冰了。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小孩子对一切新鲜事物总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看见别人会的,自己也跃跃欲试;但他们尝试的勇气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父母亲的左右。如果父母亲表现出质疑,甚至挖苦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意识,认为“我不行”、“我很笨”、“我就是不如别人”。久而久之,他(她)就会慢慢变成一个性格孤僻、不合群,满脑子都是自卑感的人。孩子一旦变成这样性格的人,你若再想让他的人生道路亮堂起来就真得很困难了。当然,你们之间也就不可能获得和保持一种良好和谐的朋友关系。

举例2:要使用尊重,而不是强制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益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他(她)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她)不听你的话了,是在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予以反对。比如:你希望孩子去学习了,可他(她)还想再跟小伙伴玩一会儿。这时候,你不可以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