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百零九章 首战走马梁(上)(1 / 1)
作品:《大明求生记》历史上所称呼的“小王子”其实就是孛尔之斤·巴图孟克,蒙古人因为功绩而尊敬的称他为达延汗,达延汗除了在对明朝的进攻在明朝历史上留下“小王子”并且汉人都对他畏惧之外,达延汗对蒙古的贡献也是极大的,因为他的贡献被后人称之为“中兴之主”,可以说蒙古之所以在明朝后期渐渐庞大起来就是因为这位“小王子”。除了在对明朝的进攻使明朝百姓备受困扰之外,在从政期间还巩固了蒙古内部的统治,在此之前,蒙古部落分裂,尤其是在他从政的期间蒙古左右翼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内部常常也会因为左右翼之间的问题而发动进攻,但达延汗继位之后却极力在修复左右翼之间的关系,二十年的时间,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右翼东蒙古最终归顺于自己,而这一功绩也因此成就了中兴之主的称号,在所有蒙古人眼中这个称呼是众望所归。
这个“小王子”历经了成化,弘治,正德连年犯边,成化十六年,即汗位,明人因其年幼而称为小王子。在其妻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数与瓦剌争战,击败瓦剌。
至正德初年,碰上了大明的奇葩皇帝朱厚照,又是一番奇葩的遭遇后,最终明朝频年通贡互市,贡使多达六千余人,至京师者以五百人为率。贡道由大同入居庸关。贡物有马、驼、毛皮产品等。说穿了,就是让明朝出钱养活蒙古各部,才相安无事,要不然就连年犯边,明朝付出的军费钱粮巨大,还不如通贡互市,送上钱粮买个平安。
什么你说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是由后人总结而成的。
其实到天顺年间起,河套就被蒙古侵入了,到了正德后就每年纳贡给蒙古了,这位“小王子”很有主见,无非就是让明朝要好处,漠外生活艰苦,只有让明朝的生活用品输入进来,才能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所以连年的战争,其实就是逼迫明朝,每一次犯边,只是抢东西,双方排兵布阵也只是虚张声势,战损都不重,就说这一次,“小王子”又来了,带兵五万,兵分三路,分别在大同、宣府之地,指挥曹洪与都指挥孙成,经过十几小时的连续厮杀,历时近七天,“小王子”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双方共计十万余大军,战损竟然不足一百,这究竟是什么情况?
这就是一场刷怪、打怪的追逐游戏,“小王子”要的是钱粮,明朝兵将要的是打怪经验,好回朝廷讨要战功。
可是这一次在榆林碰上一个愣头青,新任延绥巡抚章子俊,这一路鞑靼兵马五千,本想经榆林捞一票完成今年的过冬需要就罢兵回去,可是当兵进榆林堡时被阻了。
在榆林堡一里外有二座小堡,分别是吴家堡、孟家堡,跟榆林堡成犄角。
面对鞑靼五千骑来犯,新任延绥巡抚章子俊只能硬着头皮披挂上阵了,章勇、章越随身护卫着,到也有一点像模像样,可是章子俊吩咐章勇、章越分别带二个总旗,各自驻守吴家堡、孟家堡二地,多多装备弓箭手,如遇鞑靼只是坚守,施放冷枪冷箭,不要出堡野战即可,如遇鞑靼人马一起围攻土堡,就投掷“火雷”。
章子俊自己座镇榆林堡,经过半年来按照章子俊的扩建加固,在堡门左右两侧新修建了二个凸出的碉楼,在墙体上,开了许多茅刺及射击口,加上以前的规模,目前的榆林堡更加难攻,可是鞑靼人马实在太多,要是不要命地围攻,榆林堡肯定守不住,这就要看鞑靼的进攻意志了。
前面早就说过了,鞑靼进攻大明就是为了抢粮、抢牲口、抢女人、抢各种生活物资,可不是真的要拼命,每一次进犯如果碰到有些城镇防守单薄,就会一哄而上,趁势进入边墙内地,所到之处就是一片狼藉。而只一次章子俊可是认真的,要抵挡五倍兵马的进攻。所以会采用各种招数守卫,大量的擂石、擂木,还有“金汤”,生石灰全部用上。
以往榆林堡碰到鞑靼也就几百人的骑兵,榆林守将会前出迎敌,可是这一次不同,所以章子俊下令只要坚守,不被敌人攻破就是胜利,毕竟人马悬殊。去野战根本不是人家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骑兵对手。在没有应对骑兵的有效办法之前,守卫就是最上策。已堡而守,挫其锐势,最大杀伤,出其不意,反攻杀敌。
这队五千蒙古人马由几个部族合成,几个千夫长带队,也没有一个最大的统领,原本就是各抢各的,也不需要听谁的指挥,为各自部落在入冬前,干一票回家。这就形成了兵力分散,多路进攻的模式,有利也有弊,章子俊就怕外围的几个守堡被各个击破。就在榆林堡外三里地处一个叫走马梁的地方鞑靼扎营,各自商议怎么攻打。
走马梁因山梁得名,是一处黄土的断层,落差有百米,上面一条宽七八十米的平地一直延展远去,可驾车跑马,两边全是断崖,而鞑靼就把大营安扎在崖底处,这样的地方在古代扎营背靠山茆也是为了安全,在靠近土崖处,可是放置草料战马,只要在两边看管,设置围栏,就是一个巨大的马圈,可谓省力。而且在山茆边上还有一汪水沟,有滴水在此汇集。
当章子俊派出的斥候回来报告这个情况后大喜,就招来百户周寿弟,暗中吩咐一番,周寿弟带了一个百户队而去。
第二天,鞑靼所有兵马聚集一起,无视左右吴家堡、孟家堡,只插榆林堡而来,以往这些小堡只是起到一个警戒的作用,因为堡内也就几十人的兵力,当大军而来时,要么弃堡逃命,要么畏缩堡内等死。鞑靼已经对大明的边关防守了如指掌,分兵去攻打一个没有油水的小堡,不如直接攻打正面榆林大堡,只要攻破了,后面的许多村镇都是一跑马就四散,根本没有什么抵抗能力。
在堡楼上,章子俊面对黑压压一片的蒙古骑兵,腿有些软,只是第一次看到古代骑兵,这么多的战马聚集在一起,杀气腾腾,身上一阵阵地起鸡皮疙瘩,五千骑,可不是闹着玩的,个个彪悍的很,有些人还披挂着铁甲,也不嫌重,骑在马上跑的跟疯子似的,一边跑一边大喊大叫着。
首先是在距堡一里处停下来整队,过了半个时辰后,缓缓地推近,就好像是要把守军推平一样,这是一种古代打仗的气势,在心理上先吓到你,让你手忙脚乱先乱阵脚,而在大军前沿会有几队人马,从左到右不停地来回奔跑,用来吸引守军的注意力,当靠近到距堡百米时冷不丁还会射出一箭。
原本榆林守将褚茂林,现在升为参将,这是章子俊封给他的,已经上报兵部,原因是榆林堡还得扩建,增加防御兵力,兵没增加,架子先搭起来,对于这种封疆大吏这样的提折,兵部不会阻拦,同折请封的还有原总旗季琮、彭韶、刘玉他们,对褚茂林这人还不错,虽然能力有限,在一些处事上却能顾全大局,还有点好吹牛,好大喜功。
此时褚茂林就在堡墙上排兵布阵了,从鞑靼兵起营时,堡内就开始击鼓,等到鞑靼兵距堡一里地时,又击鼓,守兵各就各位,挑粪烧“金汤”的,搬运擂石擂木的,弓箭手在检查装备的,现在鞑靼兵缓缓而进,这鼓声就没有停止。听的让人头皮发麻,内心激荡不已。
很明显章子俊很是担忧了,虽然没有什么印象中的攻城车,云梯、投石机之类的攻城装备,可是面对防守兵士单薄,能战的兵士全部上了堡墙,也只是稀稀落落,面对堡外的五千鞑靼骑兵,显得更加赢弱不堪,榆林堡守军总共一个千户所,满员一千二百余人,除去分散在吴家堡、孟家堡二旗兵,周寿弟又带了一个百户队前去走马梁,剩下的也就八百兵,其中三百兵在运送守城物资,现在堡墙上也就五百兵,三百兵守城,余下二百兵分成二队做为预备兵,随时准备补缺。
一声号角响过后,看似鞑靼的阵型有些散乱,其实鞑靼分工很明确的,从“散乱”的阵型中,冲出了二百骑直扑堡墙而来,在距离堡墙十米时,手中甩出软绳飞爪,这样做,可以借着马的冲势,把飞爪甩的更高更远,纷纷钩主堡墙上的城垛后,拉着绳子一个飞身,直接从马坐上凌空而起,这些是蒙古骑兵中的“敢死队”,武艺极高,都是轻装上阵,口中咬着短刀,双手使劲地攀爬而上。
在这二百骑甩出飞爪的同时,随即在鞑靼的阵型中又冲出五百弓箭手,在距离五十步开外搭弓引箭,时间掌握的刚刚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掩护攀爬而上的“敢死队”免遭攻击,只要有一人上了堡墙,就会有更多的鞑靼从这条绳子攀爬而上,而上了城垛的兵尽力维护好这条绳索。
对于守城的一方,如果城墙上敌兵越来越多时,就要出动预备兵,这些预备兵都是身穿厚甲的长枪兵,组成一个小方阵,向前突刺,对方哪怕武功最高,也挡不住几十条长茅的突袭,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很多看似空枪,实则是不让敌人有躲闪的空间,要么跳下城去,要么死在枪下。
其实鞑靼不擅长攻城战,一旦离开了战马,剩下比拼蛮力了,对于明军来说就剩下守城了,野战要用几倍多的兵力才可一拼,目前就是这样,这些榆林堡的守军看着几百条飞爪一起飞来时,有人就用擂石砸,有人用大勺往下浇烧的滚烫的“金汤”,这些爬墙的鞑靼兵人在半空,为了躲避,只能在空中荡来荡去,脚尖蹬到堡墙后,随即用力一蹬把身形荡开,免的被落石等砸中,此时鞑靼后队的弓箭手也发力了,箭如雨下,全是瞄准女墙垛口而去,在这三百守军中的弓箭手一样还击,双方就形成了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