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百零五章 宣府之战(1 / 1)
作品:《大明求生记》土木之变后,大明王朝再也没有能力对蒙古族各部进行大规模的远征了。由此以后加强北方防务,修建长城防御体系便显得越来越重要。直到现在还在大规模兴筑中,每年耗费的银子,已经成了朝廷一项固定支出。
在阳原城东十里有一个七马坊村,在明初在村外设立屯堡,筑有瞭望烽火台,现有一个千户所驻扎,屯堡内人口有二千七百多人,现在大明像这样的大小屯堡有上千个,从榆林、偏头、大同、到宣府沿着边墙纵深百里内分布着,这一次鞑靼小王子的入侵绕过了边墙,出现在了阳原实属罕见,所以保国公朱永的战术很明确,首先就是要截断这一路鞑靼,就在七马坊村指挥曹洪与都指挥孙成分成二路合围这一路鞑靼主力,平安伯及参将刘宁率兵五千与鞑靼兵战于聚落站西,牵制鞑靼外围兵力,这是章子俊来到明朝后第一次身临古代战场,鞑靼外围兵力都属游骑状,一路行来一路抢,这些游骑兵很是凶猛,而后面就是被抢来的青壮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运输队,各种财物、粮食、妇人、车架、各种牲口,章子俊跟刘宁合计,由刘宁带领三千骑精锐阻击鞑靼游骑,章子俊带领二千步卒掐断鞑靼运输队。
先来说说明朝军队的组合,目前章子俊带领的这队营兵纯属步兵,战马全给了刘宁,二千人配有手推独轮御虏车三队,另有二架偏箱车,余下就是火铳兵及长枪兵,可结阵。首先来说说这个御虏车,成化八年章子俊在造炮时,由江西雩都县学生员何京上御虏车制,朝廷大喜,其车旋转轻疾,一人可挽,上挂铁网,前置拒马刃,网眼可发枪弩,进可冲阵,退可殿后。宽只三尺,展则六尺,每五十车为一队,用士三百七十五人。辅以淬药弩矢,中者必死,遇敌不论多少,均可使用。兵部认为边境沙碛旷深,溪涧险阻,何京所上战车很是适用,随即就大批量营造,把原本拨给章子俊造炮的银子停了,用于御虏车,随即章子俊只造出一门轻炮后,就没有章子俊什么事了。
古人很讲究实用性,章子俊的炮虽然已经轻量化了,可是也要用马匹拉,加上制造成本极高,而御虏车一个人就能推着跑,轻便又能冲阵,制造一门火炮的成本可制作一队御虏车了,对比之下,当然选择了御虏车。章子俊无语到了极点。
偏箱车属于明军的坦克装甲车,而目前这五架偏箱车,属于步兵车,相对大同、宣府内所装备的偏箱车轻量化,其车辕长一丈三尺。前后横辕阔九尺。高七尺五寸。厢用薄板。各留置铳之孔。轮轴如民间牛车。其出则左右两厢。次第联络。前后两头辕轸相依。各用钩镮。互相牵搭。绷布为幕。舒卷随宜。每车上插小黄旗以壮军威。仍载脱卸鹿角二。长一丈三尺。遇止离车十五步外。钩连为外藩每车用神鎗二人,铜礟一人鎗手二人,强弓一人,牌手二人,长刀二人,通用甲士十人。无战事及行军时则轮流推挽。有事则齐力防卫衣粮器械皆具车内。遇贼来攻。势有可乘。则开壁出战,势或未便。则坚壁固守。在章子俊看来就是一大批人藏在用木板围布里面,一边推动车,一边出战。在外看来除了两个大车轮子,里面全是脚。
火铳兵用的火铳就是一根铁家伙,在装药的地方鼓出一个葫芦状,上面有插火捻子的孔洞,比手铳的枪管要长些,没有后托,发射时,夹在腋下,被称为神枪,神枪既可以发射弓箭,又可以发射弹丸和铁铅。在京城保卫战中于谦正是用这种武器击溃了也先的骑兵。
而章子俊目前带来的三把线膛燧火枪,跟往后的三八大盖在外形上已经很接近了,所不同的一个是黑火药前装枪,一个是金属弹后装枪,现在章勇、章越成了章子俊的护卫,也是满身披挂着,所不同的腰间挂满了弹药袋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九袋乞丐。
此时的明军相比鞑靼的军队,还是很有优势的,双方相遇只要明军结阵,鞑靼就不敢攻,鞑靼主要是偷袭,趁虚而入为主,杀明军措手不及,所以双方都派出大量斥候,一般斥候多在三至五人组成一队,章子俊没有大量斥候可派,明显鞑靼的斥候很多,压的章子俊只能固守一地,隐藏埋伏,遇到鞑靼斥候就让章勇、章越各带领一队神枪兵去打伏击,就这样射杀了许多。碰到鞑靼运输队就偷袭,连战皆捷。
另一边在七马坊村指挥曹洪与都指挥孙成合围鞑靼主力,周玉设伏败之。鞑靼兵在败退途中,又遭山西巡抚边镛与参将支玉等拦击,被迫退兵。
刘宁领着三千骑兵,顺势把这一带的鞑靼游骑一扫而尽,这一支从古店镇绕进来的鞑靼偏军就这样什么也没捞到好处,扔下抢来的东西逃回而去。
宣府之战第一阶段告一段落。随即就是论功行赏,而章子俊把战场上收刮来的各种战利品统统打包,赶往榆林任职。没法啊,目前很穷,什么都要,包括各种牲口,大板车、兵器,那怕是生锈的也不放过。
经过这一次的战场经验,章子俊对鞑靼的战术有了许多了解,火枪绝对是克制游骑兵的利器,当前明朝的火铳、手铳、神枪主要是近距离威力,超过五十米后显的威力不够,只能打一枪,而章子俊的燧发火枪能打三枪才会接敌,要是组成一个燧发火枪队的话,估计二轮后,就能灭了一队鞑靼游骑。
榆林镇为明朝九边重镇,在长城一边设立榆林卫,榆林,是个非常奇特的地方,虽然孤悬在明长城之外,据说每次打仗的时候,压根不用动员,只要喊两嗓子,无论男女老幼,抄起家伙就上,而且说砍就砍,绝无废话。
当时的大同、宣府、辽东,经常被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但蒙古人一到榆林,榆林守军便主动出击,把蒙古人打得不要不要的,还经常攻入草原,对蒙古人进行“捣巢”和“赶马”行动。榆林虽然孤悬塞外,但“士马健斗”,固若金汤。所以延绥巡抚行辕就设立在此。
榆林是在永乐六年建寨,正式名称为延绥镇,成化七年在长城一带设立榆林卫,所以先有延绥镇后有榆林镇,天顺二年,蒙古鞑靼入河套进攻榆林地区,朝廷就设立了延绥镇,命延绥守将都督签事张钦充总兵官,佩“征虏副将军”印,便宜行事,相机战守,独立性非常大,延绥镇由此建立。在此之前朝廷已经建立了甘肃镇、宁夏镇、宣府镇、大同镇、辽东镇、蓟州镇以此后建立的延绥镇、陕西镇、陕西镇合称九边重镇,那么为何是延绥镇而不是榆林镇呢?
这是因为延绥镇最初设在延德卫,管辖延德卫及延安卫,而榆林当时只有一个土堡,不是主要防御地区,延绥镇设在延德卫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延德卫地处榆林南部丘陵,低山分布,南部又有延安卫的拱卫,利于防守。
其二,延德卫地处陕北最大的河流无定河下游,扼守控制着主要河道,防止蒙古势力沿无定河南下。
其三,延德卫距离延安卫较近,便于粮草调拨。
章子俊显然又来劲了,有点狗兴哄哄,就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到达延绥镇后,就大肆收罗铁匠,开始制作燧发火枪。
章子俊正准备在这样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大干一场时,眼前所看到的景象让章子俊一泡尿后退八尺,只有一个字来形容,穷,二个字,贫穷,在整个榆林地区,目前全是军户卫所,修建有许多屯堡,已经形成了“军事化”,由于榆林北部主要承担了作战区域,因此种植农田、供应粮草全部由榆林南部及延安提供,这一地区由此设立了大量驿站,原本当地的百姓被吸纳进入整个军事系统,属于整个榆林地区军事化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样,整个社会运作机制,文化风尚,都染上了军事化色彩,“尚武”风气十分浓厚,可以说在整个九边,榆林是最为贫穷的一个军镇。
眼前所见,全是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一个浅坑,上面用芦苇杆,树条等支棱起一个“屋顶”,上面抹上一层黄土,最有就是用土坯围成一个“房屋”出来,低矮的要弯腰才能进入屋内。而让章子俊震惊的是在穿着上,这些军户全是“衣不蔽体”,特别是有些妇人,只是一小块布遮掩着下体在农作。
作为延绥巡抚,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上任后第一件事,下令提前发放三个月的粮饷,这一下可谓是让整个榆林兵士感泣,也知道了新的延绥巡抚上任了,愿出死力为平安伯一战,士气大涨。
可是章子俊所面临的难题还是所辖区的财政问题,沙深水浅、耕无稵获、鱼无耳饵、百不一产、障二千里之长边,拥数十万之大众。所以章子俊上书朝廷,厚厚的一本奏折,历说了榆林地区的状况,也不是要吓唬朝廷,整个延绥地区已经到了危卵之上,在榆林北部的朝廷正规军队尚有一定的粮饷补给,得已保障生存外,在榆林南部、整个延安地区,却难于得到正常供应,因此有社会奔溃的迹象,“兵民参半,以銄为命,家无隔日之粮,稍有自然灾害,将难于活命,窃为最大的隐忧焉。”
臣以为面对这样庞大的军事人口,得发动民间商贸之利,由朝廷指派商人前往延绥镇行商之便利,设立商户运送通道,免通行商税之法,不然此地必将成为第二个荆襄之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