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27章 大国之基(2 / 2)

作品:《民国大文豪

他的激情演讲结束后,底下稀稀落落的人群中竟爆发出了极其热烈的掌声,宛如春雷炸响,充满了敬意与赞赏。

在这雷鸣般的掌声中,刚才那名短发男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您认为我们华国何时能够达到欧洲列强那样的发展水平?”

他的声音虽不大,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关注。

李斯年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温和地反问道:“这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系的?”他想借此来了解下选修自己课程的学生的情况。

男生似乎对这个问题有些尴尬,但还是回答道:“我叫沈从文,并非北大的学生,而是来旁听的。”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与坚定。

沈从文14岁时就投身行伍,随部队辗转于湘川黔交界地区。

今年春天他厌倦了军旅生涯,脱下了军装,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来到了北京。他想进入燕京大学国文班,但遗憾的是没有通过考试,然而,这并未阻止他追求知识的脚步,他开始辗转于北京各大学校,旁听课程。

今天他也是偶然间才走进这间教室的,当他看到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走进教室上课的时候,还感觉颇为诧异。可是刚才听了李斯年的回答,他深感敬佩,觉得这位老师确实有着不凡的见识和才华。

李斯年听对方是来旁听的,并未流露出任何歧视之意,反而对他的求知欲表示了由衷的敬佩。

在他的认知里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应该包容一切有志于求知的人。他很认同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精神,认为这正是大学应有的风范。

自蔡元培掌校以来,北京大学便建立了旁听生制度,为更多有志于求知的年轻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很多文化名人便是通过旁听,在北大学习并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熏陶,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李斯年自嘲地笑道:“哦,那很好啊,欢迎。没想到我的课程已经声名远播,连旁听生同学都慕名而来,专程来上我的课。”

然而,正当李斯年沉浸于自己的得意之中时,沈从文却以他特有的直率打破了这短暂的宁静:“老师,我本来是想去听钱教授的课程的,结果不小心走错教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