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84章 圣人之光辉照耀(2 / 2)
作品:《古代之败家儿子》这一问题如同一记重锤,重重地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神色不由得为之变幻。
王守仁自幼心怀壮志,正是土木堡之变,那段历史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驱使他刻苦学习兵法,以期有朝一日,能为大明洗刷国耻。他游历边关,深入居庸关,探寻边镇的奥秘,都是为了这一天。
王守仁严肃地继续说道:“在仁义之上,还有忠孝二字。这忠,不仅是忠于天子,更是忠于我们的列祖列宗。大宋的覆灭,鞑靼的铁蹄横扫中原,九十余年的屈辱,有多少先辈在战火中丧生?”
“土木堡一战,数十万精锐灰飞烟灭,鞑靼人闯入京畿,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先皇被俘,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君辱臣辱,这是圣人之道。若我们忘记了这等耻辱,心中的道义,又有什么价值?圣人之道,不仅要安民,更要攘外。若不能驱逐外敌,又怎能真正实现国泰民安?”
“踏足居庸关,那一片荒凉之地,军户们的日子过得如同一幅悲怆画卷,面容憔悴,如同久经风霜的枯草。他们蛰伏在坚不可摧的城垣之中,如同待宰的羔羊,时刻警惕着,生怕突袭而来的鞑靼铁骑将他们化作黄沙中的孤魂。”
“回望历史,周公笔耕不辍,着《周礼》,孔子挥毫泼墨,撰《春秋》。在《周礼》的篇章中,北方之狄,如同凶猛的犬兽,南方之蛮,则似害人的虫豸。仁德如周公,尚且明察秋毫,知北林为狼烟之地,南林为毒虫窝,故而奋起征伐,方得天下安宁。而《春秋》之中,孔子所推崇的齐桓公,尊王攘夷,忠义两全。何为仁?仁者,使百姓安居乐业,远离外敌的侵扰,斩杀那些企图夺民命的贼子,此乃仁义之所在。单纯以礼义宣教蛮夷,不过是臣子的羞辱,读书人的耻辱。”
众人听罢,无不陷入沉思,那位先前对朱厚照冷嘲热讽的秀才,面露赧色,急忙向朱厚照致歉:“吾等愧对先贤。”
朱厚照对王守仁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样的人,才是自己求学的楷模啊。王守仁的每一言每一语,都如同春雨滋润心田,直击他的灵魂深处。
最令人称奇的是,他的话语一旦出口,便能以孔孟之道为证,引经据典,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意,恍若醍醐灌顶,顿时领悟其中的深意。
朱厚照笑意盈盈,也模仿着读书人的礼节,向那位秀才回以一礼。
昔日,他最厌烦读书人,觉得他们言辞冗长,喋喋不休。然而,随着与这些读书人的接触,他渐渐发现,他们并非如他所想那般不堪,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思想。虽然意见相左时会有争执,但最终都会以礼相待,即使意见不合,也会保持尊重。
这与他那蛮横无理的父亲,以及刘瑾那般阿谀奉承的奴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守仁的面容渐渐舒缓,继续说道:“施行仁政,方法众多。就像朱秀才提到的张信,即便农耕,亦能造福天下。学习弓马,尊王攘夷,这才是真正的仁道。我常言,只要坚守心中的道,秉持良知,读书人便应拓宽视野,勇于尝试。道,是我们的追求,而通往道的路径,却千变万化。神农尝百草,巢父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周公作《周礼》,无不体现着圣人之道。周公不仅着书立说,更以周礼征伐四方,使那些悖逆之臣不得不敬畏礼法,这正是他伟大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