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71章 谁更胜一筹(1 / 2)
作品:《古代之败家儿子》“恰是如此。”弘治皇帝的话语落地,李东阳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
一提到王守仁,李东阳便像是触电般精神焕发,这位才子在他心中分量极重。每当公务之余,他总会邀请王华之子,这位不凡的青年,来到李府的亭阁中,一边品茗,一边畅谈古今。
这位青年才俊,虽在人际交往上略显青涩,但潜力无穷,宛如璞玉,待琢而成器。
李东阳心中不禁叹息,若非王守仁与浙江诸氏联姻,若他能有朝一日迎娶李家那位待字闺中的孙女,那该是多美妙的姻缘……
话音未落,王守仁的名字再次响起,李东阳不禁轻笑:“此乃少詹事王华之子,王华乃成化十七年辛丑科进士魁首,先中会元,再夺状元,一时风头无两,传为佳话。”
弘治皇帝闻言,不自觉地颔首:“原来如此。”
他低头细阅这篇策论,一眼望去,便被深深吸引。
一个人的才华,往往从他的文章立意中便可窥见一斑。
王守仁的开篇,不事张扬,不拘泥于古经,却紧扣一问题而论——钱粮。
面对旷日持久的米鲁叛乱,王守仁直言不讳,指出欲速则不达,剿灭叛乱非一日之功。
既然决心持久作战,那么确保贵州大军粮草的稳定供应,便成了当务之急。
朝廷仓促平叛,未曾深思熟虑,诸多弊端自然暴露。而叛乱非朝夕可平,唯有调整策略,由急剿转为缓剿,确保粮道畅通,方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朝廷亦需按时供应。
王守仁更是一针见血,指出一旦军中粮草短缺,州官征粮必致民怨沸腾,叛乱反将愈演愈烈。
他的策论直言不讳,指出云贵之地汉土杂居,朝廷平叛,实乃争取人心之战。
而最令人惊叹的是,王守仁竟然对钱粮问题了如指掌,不仅精准估算出大军所需,更在文末大胆建言,主张从四川布政使司紧急调粮,以解燃眉之急。
读完这篇策论,弘治皇帝不禁啼笑皆非。
王守仁对马政的精通,远超其他贡生,让弘治皇帝这才知道,真正的战争,不过是一场银子的较量,粮草才是真正的基石。这读书人的运筹帷幄,不过是纸上谈兵。
这篇策论,即便与兵部尚书的策问相较,也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