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宜春生活散记(2)(1 / 1)

作品:《实事闲说

宜春生活散记(2)

宜春生活散记·宜春与宜阳

易中生

现在宜春城区有三个级别不一样的管理机构,既YC市、袁州区、宜阳新区。YC市是地级管理机构,袁州区是县级管理机构,而宜阳新区并不在六县三市一区之内,据有关资料介绍,宜阳新区成立于2007年,是YC市政府的正县级派出机构,与袁州区是同级管理机构。互不隶属。由此可以看出,它是县一级功能区,行使着县一级的管理权限。

宜阳这个名称并不是新的,在历史上用作县的名称时间还不短。公元前221年,在汉武帝时候,就成立了宜春县,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因“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而这之后一直到太康元年(280年)的五百年之间都称宜春县,就在这一年,改宜春县为宜阳县,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以宜春之名与宣穆皇太后张春华(司马炎祖母,司马懿之妻)同名,为避讳,改宜春为宜阳。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复宜春县,也就是其中有三百多年将宜春县称为宜阳县,同年于宜春县置袁州,因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

避讳古今都有。如有一个笑话,说一小孩要吃一馒头,但身边没钱,只好叫他爸爸过来付钱,因他爸爸外号就叫馒头,故小孩又不好说买什么,只能说,我要吃这个,等他爸爸到身边,说,吃这个也不知道。这里用这个代馒头就是避讳。在古代避讳的地方就更多了,主要有四种,避帝王,如秀才改称茂才,就是避东汉光武帝刘秀。避长官,如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说的就是一州官田登不许百姓说他的名字甚至同音字。避圣贤,比如孔子姓孔名丘,后来姓丘的都不能用这个字,要改成邱。避长辈,如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

就是在我们YC市,高安县开始时候称建成县,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因避太子李建成讳,改建成县为高安县,也就是现在高安市。

当然现在的宜阳新区的宜阳的取名与古宜阳有没有关联,只好去问当事人了。

2019.8.4

宜春生活散记·偏寓与归属

易中生

YC市现管辖六县三市一区,面积.42平方公里。如果以宜春城区为中心画圆,那么半径不到80公里,而在这80公里之内,只有袁州区和万载县在内,上高宜丰的部分地方在内,县城都不在内。其他县市都远离宜春城区,最远的靖安奉新都有200公里左右,其他的都在100公里以上,所以在地里位置上很难辐射到整个区域。而市外的,以前就是宜春管辖的萍乡和新余都在80公里以内。而另一边,就是省城南昌,所以这些100公里以上的县市对南昌更熟悉。记得有一次到宜春城区来公干,一位靖安的同行说,不是这样的由市里组织的活动,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有公务的而很少直接与市里关联的,估计一辈子到市里不过一两次。我们到省城就是几十公里,而到市里有两百多公里,何况这里并没有什么强项吸引人。

那历史上是怎样的情况呢?从隋开皇年间(581)置袁州这个“地级市”开始,尽管州郡府称呼不同,但一直到清朝,袁州管辖的地方并没有大的变化,而在现在的YC市地域内同时或先后有多个“地级市”,名称为袁州瑞州和临江,也就是现在的宜春高安和樟树,各朝代名称和管辖有些许不同,但这些现在的县市不在一个“地级市”下是事实。

一直到解放,开始现在这YC市区域还分属南昌分区和袁州分区,后来南昌单独划出后,大部分地方才归属袁州管辖,在1959年更名宜春专员公署。宜春毕竟很多朝代都是“地级市”所在地,再当时萍乡和新余都在宜春管辖之内,虽然有点偏,但毕竟有这样两个相对大的县支撑着,所以也没有什么觉得不妥。后来随着萍乡和新余顺带分宜独立出去,这偏寓一角就更加突显出来了。这远离宜春城区的一些县市对宜春就越来越没有归属感,所以在新余1983年7月划出后,1983年9月安义也转属南昌了。这些年,起码在民间总有某某县市要转属哪个市的说法,甚至以城市群作依据来说区域的调整,尽管是没有官方依据,但也说明民间对现在的归属有不很认同的看法。

与宜春这样类似的在我们国家也有,最典型的就是BJ,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也是偏寓一角,历史上也有多个朝代为首都,但它不是国之地理中心,也不是做首都时间朝代最多的,但现在成了很多人打破头要钻进去的地方,起码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辐射力,特别是现在交通这样发达,远近不是问题。由此看来,宜春城区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发力,至于政治毕竟是比县高一级的政府所在地,这没有必要多说,而经济绝不是在这些县市中拔头筹的。至于文化,特别是中学教育,以高考为例,起码这二十年来,很少有年份强于其他县市,就这一项就不能为城区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