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章 政绩卓着——刘大夏(1 / 1)

作品:《史事讲将1三国明

刘大夏,幼名瑞昌保,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明朝中期名臣、诗人。历兵部职方司主事、郎中、广东右布政使、户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职。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明武宗即位后,刘大夏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刘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

刘大夏,祖籍山东东平,十一世祖刘宝,宋高宗时任都统制,随岳飞平定杨么起义,岳飞被害后,刘宝弃官落户于华容,刘大夏父亲刘仁宅,官至广西按察副使。刘大夏生于江西九江府瑞昌县官舍,幼名瑞昌保,自少颖悟,神气秀爽,强记过人,六岁时随父进京,大学士杨溥一见而奇之,说:“这孩子说不定将来能达到我的位置。”为之定名大夏,以族女许之。

刘大夏中湖广乡试第一,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翰林院拟请留刘大夏供职,但他他自己要求出任吏职,于是就任命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又调升兵部职方司郎中。刘大夏通晓兵事,在任内致力于革除宫署积弊,他所奏复的内容,大多符合宪宗的旨意,受到历任兵部尚书的倚重。

汪直好邀边功,后黎朝圣宗黎灏被老挝打败,汪直想趁机攻取黎灏,他对宪宗说了,就索取成祖时派大将张辅南征安南的文书,刘大夏藏着不给,并秘密地向兵部尚书余子俊说:“兵祸一开,西南立刻就糜烂。”余子俊醒悟,此事遂得停止。

朝鲜李朝入贡,都是由鸦鹘关入明境,因为建州女真半路拦截,朝鲜要求改变进贡路线,改从鸭绿江进入。有位朝鲜藉的中官为此求情,众将都表示同意。尚书准备答应其请求,刘大夏说:“从鸦鹘关出辽阳,经过广宁、前屯卫,然后入山海关,弯曲迂回地绕了三、四个大镇,祖宗朝岂有不知的,而从鸦鹘关开道迂回几个大镇,这恐怕另有深意,如果自鸭绿江走大路抵前屯卫、山海关,恐怕会带来他日的忧患。不能批准。”这才停罢此议。

宦官阿九的哥哥任京卫经历,因罪被刘大夏处以笞刑,阿九怀恨在心,向宪宗进谗,使刘大夏被逮入诏狱,经东厂审讯,并未得出什么结果。经太监怀恩极力相救,刘大夏在被判杖二十后获释放,父亲去世后,刘大夏一宿就动身奔丧。刘大夏服丧期满,调升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安定,刘大夏前往告诫,事情很顺利地解决了,后山贼起,刘大夏奉檄文讨伐。他令部下只许活捉,验明为贼才杀,有一半人获得生还,改为左布政使,调往浙江。

黄河在张秋堤防决口,皇帝下诏博选才臣前往治理,吏部尚书王恕等推荐刘大夏,提升刘大夏为右副都御史前往。到职后,在黄陵冈疏通贾鲁河,又疏通孙家渡和四府营上游,以分水势。从胙城经过东明、长垣到徐州修筑长堤,共三百六十里长,水灾得到根治,张秋镇改名为“安平镇”。孝宗嘉奖刘大夏,赐玺书褒奖他。召他为左副都御史,任职户部左侍郎。

刘大夏受命兼佥都御史,前往宣府处理兵饷。尚书周经对他说:“塞上有权势家族的子弟以买卖粮食谋取私利,你不要因刚直招祸。”刘大夏说:“处理天下事,以理不以势,待我到后解决。”当初,塞上必须粟千石方能买入、草万束才得收进。由此宦官、武臣得以操纵市场,获取厚利。刘大夏下令有粮草的,草百束、粟十石以上都准许买卖,权势之家想牟利也落了空。不到两个月府仓储积有余,边人蒙受其利。

刘大夏连上三疏称病辞官,归乡后在东山下筑草堂,在堂中读书,被时人称为“东山先生”,廷臣纷纷举荐刘大夏,起任右都御史,统管两广军务。奉旨使者上门,刘大夏带二僮仆起程。两广人故来思念刘大夏,得知他即来任职都欢欣鼓舞。刘大夏到任后,清理吏治,减免官费供应,禁止镇守官私自役使军士,盗贼因此逐渐减少。

刘大夏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屡次推辞未获准,这才接受,孝宗召见他,孝宗说:“朕数次任用你,你数次称病而去是为什么?”刘大夏磕头说:“臣年老又有病,看见国家民穷财尽,倘若有所不测,责任在兵部,自己估量力不从心,因此而辞。”孝宗听了沉默不语。南京、凤阳大风将树拔起,河南、湖广发生水灾,京师久雨成灾,刘大夏奏请凡属非祖宗留下的旧制而危害军民的,一一列举呈上革除。

刘大夏再次奏请,孝宗命有关部门呈报所应实行与该革除的事例,有关部门全都按实奏报,时逢廷臣奏陈十六件事,都是对权贵所不利的,因此权贵们极力阻止,孝宗拿不定主意,下廷议再讨论。刘大夏等说:“事属朝廷外官,全都批准,稍稍涉及权贵,又令讨论核实,臣等很愚蠢,不知为什么?”许久,才得旨:“将传奉官的姓名奏疏上报,幼匠、厨役月每减米三斗;增设宦官、司礼监核实奏告;四卫勇士,御马监将名册报来。其余全照前次所议办理。”织造、斋醮都停办,仅俸禄就节省很大数目,而勇士虚报冒领之弊也大为减少。皇帝的命令一下,举朝欢悦。先前,外戚、近幸都不是以功受爵,而是出于皇帝的私恩,孝宗深知这样于政有害,发奋振作朝纲,因灾异多次出现,又告谕群臣,令各陈朝政的过失。刘大夏又奏陈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