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29章 战国七雄之赵国兴衰下(1 / 1)

作品:《烘炉记

华夏历2188年,执政魏舒在国都的宫殿中,听闻了荀寅和赵鞅那惊人的举动,怒不可遏。三卿竟敢私自铸鼎,这无疑是对晋国传统秩序的严重挑衅。

魏舒紧急下令命荀寅立刻停工,然而,荀寅却对他的命令置若罔闻。不仅如此,荀寅还怂恿着赵鞅勇往直前,丝毫不顾魏舒的权威。赵鞅此时已是骑虎难下,他深知自己的行为已经越界,但在荀寅的鼓动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这场“革命”。

铸鼎的工程在紧张地进行着,每一次的敲打和铸造,都仿佛是对晋国旧有规则的重击。终于,鼎铸成了。荀寅和赵鞅带着他们的“成果”还朝,他们的脸上或许有一丝得意,或许也有对即将到来的风暴的担忧。

魏舒对于手下人如此僭越的行为甚为不满,他那紧皱的眉头和阴沉的脸色,显示出内心的愤怒与无奈。作为正卿,作为这个国家的执政,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与无助。他深知,这次的事件不仅仅是对他个人权威的挑战,更是对晋国整个统治秩序的冲击。

魏舒召集诸卿组织朝会,商讨这一事件的可行性。宫殿之中,气氛凝重,每一个人的表情都复杂而深沉。范鞅,这个躲在幕后的主谋,表面上却显得镇定自若;赵鞅,年轻气盛的他,此刻心中或许有着些许后悔,但更多的是倔强与不屈;荀寅,依旧是那副满不在乎的模样;韩氏因与赵氏相善,在这场争论中态度微妙;而荀跞则选择了默不作声,他的心思无人能猜透。

魏舒坐在高位上,看着下面争吵不休的诸卿,心中充满了悲哀。曾经,晋国的正卿拥有绝对的权威,如今却连手下的卿大夫都难以约束。他清了清嗓子,试图让众人安静下来,但争吵声却依然不绝于耳。

“够了!”魏舒终于忍不住大声喝道,“你们如此肆意妄为,眼中还有晋国的律法和秩序吗?”

众人这才安静下来,但眼神中却依然充满了不服和抵触。

范鞅站出来说道:“大人,铸刑鼎乃是为了让晋国更加公正透明,有何不可?”

魏舒怒视着他:“公正透明?这不过是你们为了满足自己私欲的借口!如此僭越之举,必将导致国家的混乱。”

赵鞅此时也说道:“大人,事已至此,铸鼎已成事实,不如想想如何应对后续的影响。”

魏舒看着赵鞅,心中既愤怒又失望:“赵鞅,你年轻冲动,被荀寅等人蛊惑,犯下如此大错,可知后果严重?”

赵鞅低下头,不再言语,但他的心中却并不服气。

朝会最终不欢而散,魏舒感到身心俱疲。他明白,晋国的执政官权威已经严重下滑,国家的离心力在不断加剧。当晋侯不再是一国之重心,正卿尚且可取而代之。如今正卿的权威也必须受到士鞅法律的监视与钳制,晋国的向心力受到更为严重的削弱。

而最不幸的还是赵鞅,他为士鞅背了黑锅,正在为他的年轻气盛付出代价。然而,他所受到的不白之冤,在当时却无人为他平反。

日子一天天过去,晋国的局势越发混乱。而魏舒,在这重重压力之下,猝死于宁。噩耗传来,整个晋国都为之震动。魏氏家族陷入了悲痛之中,开始准备葬礼。

魏舒之孙魏侈继立,佐下军。魏侈是一个与韩不信资历相若的卿士,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家族的重任。在这动荡的局势中,他必须小心翼翼地前行,既要维护家族的利益,又要为晋国的稳定尽一份力。

魏侈站在魏舒的灵柩前,暗暗发誓:“祖父,您放心去吧。我一定会努力让魏氏家族在这乱世中屹立不倒。”

然而,晋国的未来依旧充满了未知和变数。各方势力在暗中角逐,权力的游戏从未停止。而那座铸下的刑鼎,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晋国的兴衰与变迁。

华夏历2193年,在宋国的宫殿之中,司城乐祁面色凝重地对着宋景公进言:“主公,如今的晋国可谓是麻烦缠身,内乱不止,诸侯们皆心生叛离之意。而我们宋国,既未选择叛离晋国,又未去依附于他,只怕日后晋国人会因此而对我们怀恨在心啊。”

这些年来,晋国人的霸道行径以及政策的复杂多变,让宋国人如同在迷雾中徘徊,始终找不着正确的方向。宋景公听着乐祁的话语,眉头紧锁,在殿中来回踱步,心中反复思量着对策。

最终,宋景公经过再三权衡,决定派遣乐祁亲自前往晋国,向晋国示好,以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然而,乐祁心中深知,此去晋国,路途凶险,前途未卜。但为了宋国的安宁,他毅然决定踏上这充满未知的旅程。

在临行之前,乐祁接受了其家臣的建议,将自己的儿子乐溷推荐给了宋景公,并确立其作为戴氏的继承人。他望着儿子那尚显稚嫩的脸庞,眼中满是不舍与期望,随后便转身离开宋国,向着晋国而去。

此时的晋国,正为了维持其霸权而殚精竭虑。国内的纷争不断,外部诸侯的离心,让晋国的局势愈发错综复杂。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宋景公既然不计前嫌,主动派遣使臣前来以示顺服,这让晋国人深感欣慰。